“铸枪为犁”——一座不被待见的雕塑折射限枪的艰难历程

华盛顿市1986-2005年谋杀案件历年数字(华盛顿市警察局)
华盛顿市1986-2005年谋杀案件历年数字(华盛顿市警察局)

看过前两个星期我关于美国枪支管制文章的读者,可能记得我提到首都华盛顿在1976年实行了禁止购买手枪的武器管制条例,芝加哥等其他大城市也有过类似的法律。这些地方性法律的核心部分都因为2008年海勒诉哥伦比亚特区和2010年麦克唐纳诉芝加哥两个案件的最高法院裁决而被推翻。其实,就在这些地方实行严厉的枪支管制法规期间,枪支暴力犯罪现象依然十分猖獗。例如华盛顿的谋杀案件(绝大多数为枪杀)曾经在1990年代初期攀上高峰,一度领先全美,每年都在450件上下,华盛顿被叫做“谋杀之都”,后来人们把那个时候称之为“疯狂的西部年代”。

为此华盛顿警察局曾经有一个“以枪换钱”的项目,鼓励人们将家里的枪交到警察局来,每交一支枪,可以换100美元或50美元。当局希望用这个办法减少民间的枪支,至少可以部分防止枪支失窃,流入罪犯的手中,或者减少枪支被家中的青少年及其同伴私自拿去犯事的可能性。

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的“以枪换钱”项目有一定的效果,有的时候一个星期天可以收缴超过1000把手枪,还发生过需要成倍增加项目经费的情况。无论是从减少枪支总量还是降低持枪犯罪案件发生率来说,这个项目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但是提高了执法人员的信心,对民众的心理也有正面教育意义。

“铸枪为犁”在极为偏僻的警方证物保存中心门前(Jianan摄影)
“铸枪为犁”在极为偏僻的警方证物保存中心门前(Jianan摄影)

1997年雕塑家埃斯特۰奥古斯伯格和她的儿子迈克尔利用华盛顿警察局收缴上来的3000把废弃手枪,制作了一件雕塑作品“铸枪为犁”,取圣经以赛亚书“他们将剑打造成犁,将长矛改造成剪枝的钩”,亦即化暴力为和平之意。奥古斯伯格和她的教会不收取任何费用,允许华盛顿警察局向公众展示这件作品。十多年来,“铸枪为犁”安放在华盛顿司法广场的草坪上,前后左右都是华盛顿市以及联邦政府的各级法庭大楼,距离建筑博物馆、中国城都不远,每天来此上班的人们和出庭的原告被告律师等络绎不绝,堪称一个针对暴力和枪支泛滥进行公众教育的极好教材。

这把犁高16英尺,长19英尺(约5 x 6公尺)。在阳光下,光亮的犁头和弯曲的犁铧之间,各式各样的手枪布满了犁身。那锈迹斑斑的枪管,上面是否还留有发射时的焰痕?那扳下的枪机,有没有溅上被害人的血迹?路过的行人哪怕是十分匆忙,坐在车里的警员哪怕是天天和它打照面,从它的表面不联想到躯干里面蕴藏的痛苦辛酸应该是很难的一件事。

但是出乎雕塑家的意料之外,大前年这件雕塑不见了。原来华盛顿警察局将它运到了远离市区的一个工地,那里正在建造警方证物保存中心。一直到今年年初,该中心基本完工,才将它从泥土地上重新竖立在楼前,而且是在华盛顿邮报对此进行了报道之后,雕塑家本人才知道这件事。

“铸枪为犁”新的安身立命之处周围不是停车场就是居民房(Jianan摄影)
“铸枪为犁”新的安身立命之处周围不是停车场就是居民房(Jianan摄影)

我看到这个消息之后,多方打听这个什么证物保存中心到底在哪里,上次下雪后的一个星期六,去参加一次追思会的途中绕道过去企图落实它确实的位置,结果因为地形不熟,雪后道路艰难,花了很长时间居然没有找到。

上个星期五提前了一个小时离开办公室,这回终于跟着一辆返回警察分局的警车、向分局停车场上的警员打听之后,才找到了浇灌着奥古斯伯格心血的“铸枪为犁”。

那是在跨过阿纳科斯河、位于华盛顿极南的一个角落,如果不知道确切地址、不用GPS的话,我敢打保票你一定会迷路,肯定到不了这个雕塑的跟前。对于我这个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的人来说都是这样,更不用说是外地来的游客了。而且那里除了尚未完工的证物中心之外,就是一些警方的设施、停车场和民房,何来游客?哪里有任何观光的价值?

怪不得奥古斯伯格在得知她的作品下落之后,指责华盛顿警察局没有遵守当初的诺言:如果要迁移的话一定要先让她知道,征求她的意见。据说这个月底或下个月,奥古斯伯格会同警察局有关人员见面,商议最终解决办法。我个人希望这件雕塑能够搬回到华盛顿市中心的某个位置,让作品为一个减少枪支危害的世界尽它一份力量。

(附注:奥古斯伯格有一件作品,“耶稣为彼得洗脚”2008年2月在香港的国际基督教学校门口台阶前落成。有兴趣的香港读者,或者中国内地读者到香港去,有空可以前去参观)

相关博文:

美国人的持枪权利和枪支管制 (一)

美国人的持枪权利和枪支管制 (二)

美国人的持枪权利和枪支管制 (三)

美国人的持枪权利和枪支管制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