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一章 北美早期与殖民时期的文学(至1776年)之五
埃德华·泰勒(Edward Taylor,约1644-1729)
像安妮·布拉德斯特里特一样——事实上,像所有新英格兰的第一批作家一样——感情热烈、才华横溢的诗人和牧师埃德华·泰勒出生在英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自耕农,泰勒本人是一名教师,因拒绝宣誓效忠英国国教而于1668年渡海前往北美,就读于哈佛学院。正如大多数哈佛培养的牧师一样,他通晓希腊文、拉丁文和希伯来文。泰勒是一个无私和虔诚的人,自愿毕生从事牧师工作,前往马萨诸塞的边城韦斯特菲尔德(Westfield)传教。这座城市距离波士顿约160公里,当时坐落在被森林覆盖的荒原深处。作为当地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泰勒将他的知识付诸实践,身兼数职,既是镇上的牧师、医生,也是社区居民的代言人。
谦虚、虔诚且工作勤奋的泰勒从未将他的诗作付梓发表,这些作品到了1930年代才被发现。毫无疑问,如果他地下有灵,一定会把这些诗作的发现视为天意;而今天的读者也应该为能读到他的诗感到庆幸,这些诗的确是17世纪北美文库中的精品。
泰勒写下了各种题材的诗:挽歌、抒情诗、中世纪“辩论诗”和一部长达500页的《基督教史诗》(Metrical History of Christianity)(基本上是一部殉道者列传)。当代批评家认为,他的最佳作品是短诗系列《受领圣餐自省录》(Preparatory Meditations)。
迈克尔·威格尔斯沃思(Michael Wigglesworth,1631-1705)
与泰勒一样,迈克尔·威格尔斯沃思是一个在英国出生、受过哈佛大学教育和行医的清教徒牧师。他是新英格兰殖民地第三位著名诗人。在他最知名的著作《最后审判日》(一译《世界末日》,The Day of Doom,1662)中,威格尔斯沃思继承了清教徒主题,其冗长的叙事常常采用打油诗形式,以通俗的语言阐述了加尔文教的教义,描述被诅咒下地狱的可怕图景,这是殖民时期最流行的一部诗,也是北美第一部畅销书。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看来,这是一部糟糕的作品,但它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将恐怖故事所具有的吸引力与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的权威揉合在一起。在两个多世纪里,这部反映宗教恐怖的长篇诗作一直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孩子们自豪地背诵它,年长者也在日常言谈中引述它。这部诗作所表现的令人恐惧的惩罚反映于后来的一些作品中,如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红字》(The Scarlet Letter,1850)和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的《白鲸》(Moby-Dick,1851)。在《红字》中,内疚的清教徒牧师阿瑟·丁梅斯代尔(Arthur Dimmesdale)把令人惊骇的创痛自加于身;在《白鲸》中,跛子船长亚哈(Captain Ahab)这位新英格兰的浮士德(Faust)对禁忌知识的追求终使他那代表美国人性的船沉入海底。(《白鲸》是20世纪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最喜爱的小说。从福克纳的触动灵魂的深刻描写中可以看出,清教时期那种黑暗、超验的世界观尚未枯竭。)
像大多数殖民时期的文学作品一样,早期新英格兰的诗歌模仿英国诗歌的形式和技巧,但宗教热情和对圣经的频繁引用以及新的生活环境为新英格兰诗歌打上一种特殊的烙印。另外,由于当时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和电子通讯手段,与世隔绝的新大陆作家常常模仿在英国已经过时的作品。因此,当时北美最优秀的诗人埃德华·泰勒仍在创作在英国已经过时的玄学诗歌。有时,这种与世隔绝的殖民地生活造就了独具创意、内涵丰富的作品,泰勒的诗即为一例。
殖民地作家往往对本·琼森(Ben Jonson)这样的伟大英国作家似乎一无所知。有些殖民地作家还拒绝承认属于不同教派的英国诗人,从而割断了他们自己与英语中最优秀的抒情生动的文学形式的联系。此外,由于缺乏文章书籍,许多殖民地居民愚昧无知。
当时,写作、信仰和行为的最佳楷模来自《圣经》,其授权的英文译本在出版时已经过时。《圣经》的年代远比罗马教会古老,因此,它在清教徒心目中更具权威。
新英格兰的清教徒笃信《旧约》中有关犹太人的故事,认为自己像犹太人一样因信仰而受到迫害,并坚信自己了解唯一真正的上帝,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受命建立人间天堂新耶路撒冷。清教徒认为,他们的经历与《旧约》中叙述的犹太人的命运相似。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上帝奇迹般地劈开红海,使他带领的人们得以逃生,并接受神的科律“十诫” (Ten Commandments)。像摩西一样,清教徒领袖们认为,他们将自己的人民从英国的精神腐败中解救出来,借助上帝的力量奇迹般地渡过波涛汹涌的大海,按照上帝的旨意制定新法律和建立新政府。
殖民地居民往往沿袭早已过时的习俗,新英格兰也不例外。新英格兰的清教徒对传统的遵循不仅源于其自由选择,还源于其信念和生存环境。
塞缪尔·休厄尔(Samuel Sewall,1652-1730)
与处处引用《圣经》的宗教诗歌相比,可读性较强的作品是以生动的细节记述真实事件的历史和世俗故事。约翰·温斯洛普(John Winthrop)总督的《日志》(Journal,1790)为我们了解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和清教徒政治理论提供了最佳途径。
休厄尔的日记生动而引人入胜,记录了1674年至1729年这段时期。他的生平与布雷德福和泰勒等早期新英格兰作家相似。他出生于英国,童年时被带到北美殖民地。他后来在波士顿地区安家,毕业于哈佛,一生从事法律、行政和宗教工作。
休厄尔出生较晚,因此得以目睹从清教徒早期的严格的宗教生活过渡至新英格兰殖民地晚期因商业致富的较世俗的扬基时期所发生的变化;他的《日志》——经常被拿来与塞缪尔·佩皮(Samuel Pepys)反映同一时期的英语日记比较——以随意的笔触记录了这一转变。
像佩皮的日记一样,休厄尔的日记详细记述了他的日常生活,反映出他对虔诚和殷实的生活的追求。他在日记中提到为他求爱的一名女子买糖果,以及他们在生活方式上的分歧,即他是否应当采用贵族的生活方式,如戴假发和坐马车出行。
玛丽·罗兰森(Mary Rowlandson,约1635年—约1678年)
广受关注的最早一位女性散文作家玛丽·罗兰森是牧师的妻子。她在1676年发生的一次印第安人大屠杀期间被印第安人囚禁了11个星期,并生动地记述了这一事件。正如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的《被救赎的囚徒》(The Redeemed Captive,1707)——描述的是作者在一次大屠杀后被法国人和印第安人囚禁两年的经历——罗兰森的书无疑助长了反印第安人情绪。当时妇女作家通常描写的内容是家庭琐事,因而不需要受过很好的教育。可以说,妇女文学得益于对家庭生活的现实主义描述和基于常识的机智。显然,萨拉·肯布尔·奈特(Sarah Kemble Knight)的《日记》(Journal ,1825)及类似作品全然没有许多清教徒作品中那种巴洛克式的繁复修饰。《日记》出版于奈特去世之后,生动地记述了她在1704年往返波士顿和纽约的一次大胆的只身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