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纲要》连载:民主渊源与独立战争时期的作家(5)

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二章 民主渊源与独立战争时期的作家(1776–1820)之五

小说作家

今天仍被广泛肯定的第一批重要小说作家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华盛顿·欧文和詹姆斯·费尼莫·库珀采用了美国本土的题材和历史的视角,其主题多涉及时代变迁,作品富有怀旧情调。他们运用了多种体裁,开创了新的文学形式,并找到了将文学创作当作谋生手段的新途径。自他们起,美国文学开始在国内外获得读者并赢得声誉。

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 1771-1810

上文提到,布朗是美国第一位职业作家,他深受英国作家拉德克利夫夫人(Mrs. Radcliffe)和威廉·戈德温(William Godwin)的影响。(拉德克利夫夫人以其阴森恐怖的哥特式小说著称;戈德温是小说家和社会改革家,他的女儿玛丽·雪莱(Mary Shelley)著有小说《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并与英国诗人珀西·比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结成伉俪。)

因家境所迫,布朗在两年之内匆匆完成了四部恐怖小说:《威兰》(Wieland,1798)、《阿瑟·默文》(Arthur Mervyn,1799)、《奥蒙德》(Ormond,1799)和《埃德加·亨特利》(Edgar Huntley,1799)。他以这些作品开创了美国哥特式小说。哥特式小说在当时是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以异乡或荒野为场景,侧重于令人惊悚的深度心理描写和层见叠出的悬疑。装点故事的无不是破败的城堡或修道院、幽灵鬼怪、难以破解的秘密、令人毛骨悚然的人物、以及凭借自己的机智和精神力量脱险的孤独少女。这类小说的精彩之处不过是悬疑丛生和魔法的暗示,以及对于身临绝境的人们的灵魂进行的深入探索。评论家认为,布朗的哥特式情结表达了对美国这个新兴国家尚不健全的社会建制的深重忧虑。

布朗采用独具美国特色的场景。作为一个思想丰富的人,布朗将科学理论戏剧化,自行建立起一套小说理论;尽管穷困潦倒,仍大力提倡文学的高标准。他的作品虽不无瑕疵,却有着巨大的黑色震撼力。布朗日益被视为埃德加·爱伦·坡、赫尔曼·梅尔维尔和纳撒尼尔·霍桑等浪漫主义作家的先驱。他表达的是被乐观的启蒙时代所不容而因此转入下意识的恐惧感。

华盛顿·欧文(1789-1859

华盛顿•欧文1809年的画像(来源:WIKIPEDIA)

欧文出生于纽约一个富商家庭,在11个孩子中年龄最小。像本杰明·富兰克林和纳撒尼尔·霍桑一样,欧文后来成为驻欧洲的文化和外交使节。由于写作的报酬微薄,若非一系列偶然事件促使他走上这条路,欧文尽管富有才华可能也不会成为职业作家。由于朋友帮助,他的《杰弗里·克雷恩见闻札记》(The Sketch Book of Geoffrye Crayon,1819-1820,杰弗里·克雷恩是欧文的笔名)得以同时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并在两地获得版权和稿酬。

《见闻札记》收录了他的两个最为人称道的故事,即《瑞普·凡·温克尔》(Rip Van Winkle)和《睡谷的传说》(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见闻札记》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欧文细腻、优雅但看似随意的风格,而 “克雷恩”(crayon,即“蜡笔”)暗指他希望像画家那样描绘出丰富精细的色调和情感效果。在《见闻札记》中,欧文将纽约市北面哈德逊河(Hudson River)沿岸的卡兹奇山脉(Catskill Mountains)幻化成一个美妙神奇的所在。

尽管欧文的故事是根据德国传说改编而成,美国读者仍满怀感激地接受了欧文虚构的卡兹奇“历史”(对此读者并不知情)。建国初期是人们不顾一切地追求物质享受的年代,此时欧文给了美国它最需要的东西:用想象编织的一条与这片新土地关联的纽带。

没有任何作家像欧文那样成功地将这片土地人性化,赋予它一个名字、一张面孔和一组传奇故事。《瑞普·凡·温克尔》讲述一个农民在沉睡了20年后,醒来发现昔日的殖民地已经独立,这个故事最终成了民间传说。它还被搬上舞台,汇入口头文学,一代又一代美国人逐渐把它当成了正宗的美国传奇。

欧文发现并帮助满足了这个白手起家的新国家的历史感。他丰富的作品可视作为塑造这个新国家的灵魂而进行的不懈尝试——再现历史并赋予其生命、活力和想象。在题材方面,他选择的是美国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场景,如新大陆(New World)的发现、第一位美国总统和民族英雄、西部拓荒等。他最早的作品是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纽约外史》(History of New York,1809),该书写的是荷兰人统治下的纽约,作者是虚构的人物迪德里克·尼克博克(Diedrich Knickerbocker)。后来,欧文的朋友们和当时纽约的作家群被称为“尼克博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