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纲要》连载:浪漫主义文学小说类(6)

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四章 浪漫主义文学(1820-1860)小说类之六

女性作家与改革派 (下)

哈丽雅特•比彻•斯托( 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1896)

哈丽雅特•比彻•斯托(来源:Wikipedia)
哈丽雅特•比彻•斯托(来源:Wikipedia)

哈丽雅特•比彻•斯托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是19世纪美国最畅销的一本书。这部小说最初在《国家时代》(National Era)杂志上连载(1851-1852),即刻引起轰动。仅英国就有40家出版社印刷了此书,随后迅速被译成20种其他文字,获得法国作家乔治•桑(Georges Sand)、德国作家海因希里•海涅(Heinrich Hein)、俄罗斯作家伊凡•屠格涅夫(Ivan Turgenev)等人的好评。作品饱含激情地呼吁结束美国的奴隶制,因此引发了一场大辩论,10年后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爆发。

《汤姆叔叔的小屋》获得成功的原因不言而喻。作品表达的观点认为,在理应推崇民主和倡导人人平等的美国,奴隶制的存在代表着极大的不公正。

斯托本人是老一代新英格兰清教世系(New England Puritan)的典型代表。父亲,兄弟和丈夫均是学识渊博的著名新教牧师和改革派。斯托夫人在教会参加礼拜活动时——亲眼目睹一名衣衫褴褛的老年奴隶遭到毒打——开始小说的构思。她后来说,小说受到上帝的感召,“written by God”(由上帝下笔成书)。 她受宗教热情的驱动,力图改造生活,使之增添更多的虔诚。浪漫主义时期开启了感伤文学的时代:家庭和爱情的道德伦理占绝对上风。斯托夫人的小说之所以抨击奴隶制,完全是因为后者违背了家庭伦理。

汤姆叔叔,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奴隶,他是真正的基督殉道者。他尽心竭力使善良的主子圣克莱尔(St. Clare)皈依上帝,在圣克莱尔死后为他的灵魂祈祷,他自己也因保护女奴惨遭杀害。奴隶制被描述为一种邪恶,并非出于政治或哲学缘由,主要是因为奴隶制造成家庭破裂,摧毁了正常的父母之爱,本质上违反了基督精神。书中有一些最让人揪心的情节,例如有一名受尽折磨的女奴看着自己的孩子撕心裂肺地哭泣,做为孩子的母亲却无能为力;另有一位做父亲的被当作奴隶出卖,被迫离开家门。这一幕幕场景揭露了破坏神圣的家庭亲情的犯罪行为。

斯托夫人这部小说的本意并不是为了抨击南方。她去过南方,也喜爱南方人,对南方人的描写也是友善的。在斯托的笔下,南方奴隶主是善良的主人,对汤姆不薄。圣克莱尔本人也憎恨奴隶制,愿意让家里所有的奴隶获得自由。西蒙•莱格瑞(Simon Legree)则是一个邪恶的奴隶主,属于北方人,对人穷凶恶极。这部小说实际上希望南北方和解,但没有想到十年之后南北两方却一步步走向内战。这部小说最终成为废奴主义者及其他人讨伐南方的武器。

哈丽雅特•雅各布斯 (Harriet Jacobs,1818-1896)

哈丽雅特•雅各布斯出生在北卡罗来纳州(North Carolina)的奴隶家庭,由女主人教她读书写字。女主人去世后,她被卖给一个白人奴隶主。奴隶主试图强迫与她发生性关系,她奋力进行了抵抗。她后来遇上另一名白人,两人相爱,生下两子。孩子随后与曾祖母一起生活。她毫不掩饰地写道:“出于自愿没有什么不光彩,屈从强压最不堪忍受。”她逃出奴隶主的家,人们以为她已经逃往北方。

她担心被抓回去再当奴隶并受到惩罚,设法躲藏在奴隶主所在的城镇内,以外祖母家一个黑森森的小阁楼为栖身之处。她在天花板上钻出一些小孔,可时常看一眼她钟爱的孩子,她就是这样渡过了7年的时光。她最后逃亡到北方,在纽约州的罗切斯特(Rochester, New York)落脚。当年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正在罗切斯特出版倡导废奴的报纸《北方之星》(North Star)。附近的塞尼卡瀑布市(Seneca Falls)刚举行了一场有关妇女权利的大会。雅各布斯在罗切斯特与公谊会(Quaker)维护女权的废奴活动家埃米•波斯特(Amy Post)成为朋友。波斯特鼓励雅各布斯写自传。1861年,雅各布斯以笔名“林达•布伦特(Linda Brent)”出版了由莉迪娅•蔡尔德负责编辑的《一名女奴的人生际遇》(Incidents in the Life of a Slave Girl),公开谴责对女性黑奴的性剥削。雅各布斯的作品,如同道格拉斯的著作一样属奴隶自述体。这种类型的作品最早可追溯到殖民时期的欧劳达•埃奎阿诺(Olauda Equiano)。

哈丽雅特•威尔逊 (Harriet Wilson,1807-1870)

哈丽雅特•威尔逊,美国第一位发表小说的美国非洲裔,代表作为《我们黑人:一名自由黑人的生活片断,身居北方两层楼白色房屋,甚至这里也笼罩着奴隶制的阴霾》(Our Nig: or, Sketches from the life of a Free Black, in a two-storey white house, North, showing that Slavery’s Shadows Fall Even There ,1859)。 作品以现实主义手法和生动的情节讲述一名白人妇女与一名黑人男子的婚姻, 同时还描述了一家富裕基督教家庭中黑人仆佣的艰难生活。作品最初被视为自传,现在人们认为这是一部小说。

与雅各布斯一样,威尔逊没有用真名发表作品(Our Nig是反其意而用之)。她的作品多年被人们忽视,近年来才得到改变。在那个时代,大多数女性作家的作品都遭到同样的命运。在美国黑人小说研究领域居领先地位的著名美国非洲裔学者亨利•路易斯•盖茨(Henry Louis Gates, Jr )于1983年再版了《我们黑人》一书。

费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1817-1895)

费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是当时最著名的美国黑人废奴运动领袖及演说家。他出生在马里兰州(Maryland)某种植园的奴隶家庭,青年时代有幸被送往环境较为自由的巴尔的摩(Baltimore)接受教育。1838年21岁时,他逃至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得助于倡导废奴主义的编辑威廉•劳埃德•加里森(William Lloyd Garrison),开始为废奴组织四处演讲。

1845年,他出版《美国奴隶费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人生自述》(Narrative of the Life of Frederick Douglass, An American Slave),成为众多奴隶叙事作品中最优秀和最著名的作品。这本书的第2版于1855年问世,1892年修订再版。奴隶叙事作品通常由不识字的黑人向白人废奴主义者讲述,常被用作宣讲材料,在南北战争爆发前的几年间十分流行。道格拉斯的人生自述生动形象,文采飞扬,以独特的方式揭示了奴隶制度下人们的心理活动,以及这种制度给黑人造成的苦痛。

奴隶叙事作品是美国黑人文学最初的形态。在白人主宰的美国社会,美国非洲裔很难确立自己的认同感,这种文学形态有助于实现这一点,在整个20世纪继续对黑人小说技法及主题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拉尔夫•埃利森(Ralph Ellison)、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等20世纪黑人作家的笔下,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些迹象:试图找到认同感,对歧视行为愤愤不平,感到自己的存在不为人知,过着经常被人追逐的地下生活,得不到白人多数的承认等。

雾谷飞鸿/美国参考
http://twitter.com/MeiGuoCanKao
https://share.america.gov/zh-hans/
手机雾谷飞鸿
http://m.usembassy.gov/128065&t=d066a6d0da4e3a13f9dffed0b763262b
本文无版权限制,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