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三章 浪漫主义时期的散文家和诗人(1820-1860)之二
超验主义

超验主义运动是对十八世纪理性主义的反动,也是对十九世纪总体人道主义趋势思潮的宣扬。超验主义运动的基础是自然与上帝合二为一的基本信仰。每个人的灵魂被认为与自然完全一致,是自然本身的缩影。对个人灵魂与上帝完美统一的信念孕育了自力更生和个人主义的宗旨。
超验主义与距波士顿西边仅32公里的一个新英格兰小村庄康科德(Concord)有着密切联系。康科德是原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首个内陆定居点,四周森林环抱,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幽静安详之处,距波士顿的讲演、书店和大学非常近,因此文化气息浓重,但同时又远离尘嚣。康科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首次战役的战场,爱默生曾赋诗纪念这场战斗,《康科德之歌》(Concord Hymn)的开头是美国文学中最富盛名的诗章之一:
简陋的桥下河水蜿蜒流淌,
他们的旗帜在四月微风中飘扬;
被围困的庄稼汉曾屹立于此,
他们打响了震惊世界的一枪。
康科德是第一个乡村艺术家的摇篮,在美国拜金主义世界之外提供了一片精神和文化净土。这里是生活简朴的贤哲们高谈阔论的地方(爱默生和梭罗都有自己的菜园)。爱默生于1834年来到康科德,提起这个小镇,人们往往想到爱默生与梭罗,其实还有许多其他名人曾在此居住,包括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女权主义作家玛格利特•富勒(Margaret Fuller)、教育家布朗森•奥尔科特(Bronson Alcott)(也是小说家露意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的父亲)、诗人威廉•埃勒里•钱宁(William Ellery Channing)。作为一个松散的组织,超验主义俱乐部(The Transcendental Club)于1836年组建,主要成员包括爱默生、梭罗、富勒、钱宁、布朗森•奥尔科特、奥里斯特斯•布朗森(Orestes Brownson)(著名牧师)和西奥多•帕克(Theodore Parker)(废奴主义者兼牧师)等等。
超验主义者出版了一份季刊《日晷》(The Dial),首先由马格利特•富勒担任主编,随后由爱默生接手,发行了四年。他们不仅热衷于文学,还关注社会改革。许多超验主义者也是废奴主义者,还有人参加了实验性的乌托邦社区,如附近的布鲁克农场(Brook Farm)(在霍桑的《福谷传奇》(The Blithedale Romance)中有描述)以及乌托邦公社“果乡”(Fruitlands)。
与许多欧洲团体不同,超验主义者从未发表过任何宣言。他们推崇个体差异──推崇个人独特的观点。美国超验浪漫主义者将激进的个人主义推到极致。美国作家通常认为自己是置身于社会和常规之外的孤独探索者。美国英雄——例如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笔下的亚哈船长(Captain Ahab)、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费恩(Huck Finn)或埃德加•爱伦•坡笔下的亚瑟•戈登•皮姆(Arthur Gordon Pym)——在追求形而上的自我发现过程中通常遇到各种风险,甚至毁灭。在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看来,任何事物均无定数。文学教条或社会常规非但没有任何助益,反而充满危险。当时有极大的压力要同时找到一种真正的文学形式、内容和声音。从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爆发前30年发表的诸多杰出文学作品中,可以明确看出美国作家成功地应对了这一挑战。
雾谷飞鸿/美国参考
http://twitter.com/MeiGuoCanKao
https://share.america.gov/zh-hans/
本文无版权限制,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