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纲要》连载:浪漫主义时期的散文家和诗人 (4)

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三章 浪漫主义时期的散文家和诗人(1820-1860)之四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

亨利·戴维·梭罗

身为法国和苏格兰后裔的亨利·戴维·梭罗出生在美国马萨诸赛州的康科德,并且终生定居于此。他家境贫寒,和爱默生一样,一边做工,一边在哈佛读书。在一生中,他把物质需求降至最低水平,靠非常少的一点钱来维持生计,从而保持他的独立性。实质上,这种生活方式即为他所追求的事业。他从不随波逐流,自始至终努力按照自己设定的原则生活。这一尝试是他许多著作的主题。

梭罗最重要的作品是《瓦尔登湖》(Walden),又称《林中生活》(Life in the Woods)(1854年),这是他在康科德附近瓦尔登湖畔爱默生名下的土地上自建的小屋中居住了2年2个月又2天(从1845年至1847年)的结晶。这部长篇诗体散文激励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寻求生命的真谛。在《瓦尔登湖》中,梭罗有意识地将这段时间缩短为一年,并且精心设计作品的结构,使之呈现四季的更迭。另外,作品起始于最单纯的世俗层面(在“经济”一章中,他描述了建造小屋的各项花费);结束于对星空的冥思。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这位喜爱旅游书籍同时也写过几本游记的作者,却一反常规,开启了自我发现之旅,此前尚无一部美国作品在探索内心世界时达到如此深度。正如梭罗苦行僧式的生活,这本看似谦卑的书实为追求美好生活的经典指南。无论从诗歌还是哲学角度,这篇长诗般的散文都促使读者去思考和体验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关于建造小屋的过程描写得细致入微,被认为是建造精神世界的具象比喻。在1852年1月30日的日记中,梭罗解释了他为什么喜欢扎根在一个地方:“我避免过多的旅行或去著名的地方,唯恐这样做会完全消磨我的意志。”

梭罗的遁世和内敛方法类似于亚洲的冥思技巧,而其相似性绝非巧合:如同爱默生与惠特曼一样,他深受印度教和佛教哲学的影响。他最珍爱的财富是他与爱默生共享的亚洲经典藏书。他兼容并蓄的写作风格得益于希腊罗马经典著作,像水晶一样清澈,一语双关,并像文艺复兴后期的英国形而上学作品一般充满隐喻。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不仅亲身验证了超验主义的理论,并且再次展示了19世纪美国社会的集体经历:拓荒。梭罗认为他的贡献在于用语言重新唤起对野外生活的向往。他在1851年一篇未标明日期的日记中写道:

“英国文学作品,从吟游诗人时代到湖畔诗人(Lake Poets)——包括乔叟(Chaucer)和斯宾塞(Spenser)以及莎士比亚(Shakespeare)和弥尔顿(Milton)——流露着不太清新,也不太野性的风格禀性。它实质上是驯服而文明的文学,映现出希腊与罗马。她的荒野是片绿林,她的野人是一位罗宾汉。她的诗人热爱自然,但是她本身没有多少自然。她的编年史告诉我们她的野生动物何时灭绝,而非她里面的野人何时绝种。因此需要有美国。”

受《瓦尔登湖》启发,爱尔兰的爱国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写下了《茵梦湖岛》(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而梭罗的散文《论公民的不服从》(Civil Disobedience)则论证了公正的个人基于良知消极抵制不公正的法律之必要性,启发了20世纪印度独立领袖甘地(Mahatma Gandhi)和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对于当代读者,梭罗是最有魅力的超验主义者,这源于他的生态保护意识、自己动手的独立性、对废除奴隶制的道德承担、以及公民不服从与和平抵制的政治理论。他的思想在今天仍充满活力,而他锐利的、充满诗意的文体以及深入观察的习惯也并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