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纲要》连载: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2)

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五章 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1860-1914)之二

塞缪尔•克莱门斯(SAMUEL CLEMENS) (1835-1910)

马克•吐温 (Thaddeus A. Miksinski, Jr. 绘)
马克•吐温 (Thaddeus A. Miksinski, Jr. 绘)

以笔名马克•吐温(MARK TWAIN)闻名的塞缪尔•克莱门斯在密苏里州密西西比河旁的边境小镇汉尼拔尔(Hannibal)长大。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有一句名言:所有美国文学源自一本伟大的书。他指的即是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亦译作《顽童历险记》),这说明了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学史上望尘莫及的地位。19世纪早期美国作家的作品往往过于华丽、多愁善感或炫耀卖弄,部分原因是他们仍在努力证明自己的作品能够与英国作家的作品一般优雅。马克•吐温基于美国有力、写实和口语化的表达风格,促使美国作家开始欣赏自己的民族语言。马克•吐温是第一位来自美国内陆的重要作家,他捕捉了内陆独特幽默的俚语和不拘常规的特点。

对于马克•吐温和19世纪后期的其他美国作家来说,现实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手法,它还是讲真话和打破过时常规的途径。因此,它令人感到自由开放,并可能与社会格格不入。最著名的一个例子是穷孩子哈克•费恩,他决定遵从自己的良心做事,帮助黑奴逃向自由,即使他知道这么做会因触犯法律而下地狱。

马克•吐温这部于1884年发表的杰作的场景是密西西比河旁的圣彼得堡镇(St. Petersburg)。酒鬼的儿子哈克在他醉得不省人事的父亲威胁要杀死他的时候,被一个令人敬重的家庭收养。哈克担心性命不保,于是逃跑并编造了自己的死讯。他在逃跑的路上遇到一个被社会摈弃的人,即奴隶吉姆(Jim)。吉姆的主人沃森小姐(Miss Watson)想把他卖到河流下游奴隶制更严厉的南方腹地。哈克和吉姆乘坐木筏沿景色壮丽的密西西比河而下,但被轮船撞翻落水,两人分开了一段时间后重逢。他们历经许多滑稽又危险的岸上冒险,看到社会的纷繁多样,有时宽容大度,有时残酷无理。最后,沃森小姐释放了吉姆,而一个令人敬重的家庭收容了野孩子哈克。但哈克却对文明社会日益感到厌倦,策划逃往印地安人的“保留地”。小说的结局向读者展示了与典型的美国成功神话相对的一面:开放的道路通向古老的荒原,远离“文明”所产生的腐败影响。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包括:詹姆斯•费尼莫•库柏(James Fenimore Cooper)的小说、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歌颂开放道路的诗歌、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熊》(The Bear)以及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的《旅途上》(On the Road)。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引发了无数的文学解释。显然,这是一部关于死亡、再生和成长的故事。逃亡奴隶吉姆成了哈克的父亲般的楷模;哈克在做出救吉姆的决定时,他的道德升华超越了他置身其中的蓄奴社会。吉姆的冒险经历使哈克认识到人性之复杂,并赋予他道德勇气。

小说还戏剧化地表现了马克•吐温关于和谐社会的理念:“你在木筏上最想要的是,人人感到满意,大家以礼相待。”就像梅尔维尔的捕鲸船皮廓德(Pequod)一样,木筏下沉,与之同沉海底的是那个特殊的群体。木筏上质朴单纯的世界最终被工业文明——轮船——所击毁,但是,与人生一般浩瀚多变的密西西比河保留了其神秘形象。

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动态关系构成了马克•吐温的典型主题,也是其幽默的一个主要来源。美丽壮观却变幻莫测的密西西比河也是马克•吐温小说中最主要的景观。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Life on the Mississippi)一书中,马克•吐温回忆起他在轮船上学习当领航员的经历:“我现在的工作是熟悉河床的形状、所有那些我试图用手去触摸、用脑子去捕捉的不断逃遁且不可捉摸的物体,这就是主要任务。”

作为一名作家,马克•吐温的道德感与他为轮船安全领航的责任感相似。“马克吐温”是密西西比河水手用来表明水深两英寻(合3.6米)的用语,这是船只可以安全航行的深度。马克•吐温严肃的创作目的、天才的幽默感与独特的风格都使他的作品生动而富有吸引力。

雾谷飞鸿/美国参考
http://twitter.com/MeiGuoCanKao
https://share.america.gov/zh-hans/
手机雾谷飞鸿
http://m.usembassy.gov/128065&t=d066a6d0da4e3a13f9dffed0b763262b
本文无版权限制,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