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纲要》连载: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7)

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五章 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1860-1914)之七

诗坛上的“芝加哥学派”

三名在伊利诺伊州长大的诗人继承了中西部文学家关注普通人的传统,他们是:卡尔•桑德伯格(Carl Sandburg)、韦切尔•林赛(Vachel Lindsay)和埃德加•李•马斯特斯(Edgar Lee Masters)。他们的诗歌关注的往往是卑微的平民;他们创造了具有戏剧性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吸引了更大的读者群。他们属于在一次世界大战前兴起、寻求与东海岸主流文坛抗衡的“中西部学派”,亦称“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芝加哥复兴”(Chicago Renaissance)是美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它标志着美国腹地文学的成熟。

埃德加•李•马斯特斯 (Wikipedia)
埃德加•李•马斯特斯 (Wikipedia)

埃德加•李•马斯特斯(1868-1950)

芝加哥在二十世纪之初已成为一个大都市,拥有许多风格新颖的建筑和都市艺术收藏品。芝加哥还是哈里雅特•门罗(Harriet Monroe)创立的、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文学杂志《诗刊》的发源地。

当时有一批具有吸引力的诗人在《诗刊》发表作品,埃德加•李•马斯特斯即为其中一员,他的《匙河集》(Spoon River Anthology,1915)是一部大胆创新的诗集,其特征是“没有诗意”的口语风格、对性的坦白表达、对乡村生活的批评、以及通过想象对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深入描写。

《匙河集》以平白直叙的墓志铭式的语言勾勒出一组画像,好像是村民们用自己的语言对其生活进行总结。它借墓地展示了一幅乡村画卷:长眠在那里的250个村民诉说自己最深的私密。其中很多人有亲戚关系;大约20个家庭的成员以自由诗独白的形式诉说他们生活中的失败和梦想,其语言之现代令人惊奇。

卡尔•桑德伯格(1878-1967)

一位朋友曾说:“尝试对卡尔•桑德伯格作一个概述就像用一张黑白照片展现整个科罗拉多大峡谷一样困难。” 桑德伯格是一名铁路铁匠的儿子,他集诗人、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小说家、音乐家和散文家于一身,但还不只于此。作为职业新闻记者,他还撰写了一部卷帙浩繁的亚伯拉罕•林肯传记,这部传记成为二十世纪的经典之一。

对很多人来说,桑德伯格是他那个世代的沃尔特•惠特曼, 其作品既包括具有感召力的长篇都市爱国诗,也有如童谣般质朴的短诗。他到处巡游,用他那欢快、圆润、歌唱般的声音朗诵和录制诗歌。尽管他享誉全国,但他始终保持着朴实无华的心灵。他曾说过,他希望从生活中得到的是“不蹲监狱……按时吃饭……能够出版我的文字,……从家里得到一点儿温情,从美国的不同地方博得公众的一点儿喜爱,……天天唱歌。”

最能表现他的主题和类似惠特曼风格的一个例子是《芝加哥》 (Chicago ,1914):

牲畜在这里屠宰,

工具在这里铸造,小麦在这里集散,

四通八达的铁路枢纽,连接全国的货运中心,

粗犷,强壮,咄咄逼人,

一座膀阔腰圆的城市……

韦切尔•林赛(1879-1931)

韦切尔•林赛是中西部小镇风情的颂扬者,他的诗铿锵有力,节奏感强,适合朗诵。林赛的作品在民间歌谣(如基督教福音颂歌和通俗歌舞剧)与高度发展的现代诗之间构成一条奇异的纽带。林赛的诗歌朗诵极受欢迎,与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爵士乐出现的“跨掉派”(Beat )诗人相比,他是一位先行者。

为了普及诗歌,林赛创造了所谓“高级歌舞剧”(higher vaudeville),即在诗歌朗诵时辅以音乐和强有力的节奏。他著名的诗作《刚果河》(The Congo,1914)把爵士乐、诗歌、音乐和歌唱融为一体,颂扬非洲人的历史。不过,按今天的标准该诗显然具有种族主义倾向。林赛往往将史实和神话揉合一处,树立起亚伯拉罕•林肯(《亚伯拉罕•林肯午夜行》(Abraham Lincoln Walks at Midnight))和约翰•查普曼(John Chapman,《约翰尼•苹果子》(Johnny Appleseed))等美国历史人物的永恒形象。

埃德温•阿灵顿•罗宾逊(Edwin Arlington Robinson,1869-1935)

埃德温•阿灵顿•罗宾逊是十九世纪末期美国最优秀的诗人。像埃德加•李•马斯特斯一样,他以描写普通人的短小讽刺诗著名。与马斯特斯不同的是,罗宾逊采用传统的格律诗形式。像马斯特斯的匙河一样,罗宾逊诗中虚构的蒂尔伯里镇(Tilbury Town)是一个沉寂而无望的城市。

罗宾逊最著名的一些富有戏剧性的诗作包括:《卢克•哈弗格尔》(Luke Havergal,1896),描写一个被遗弃的恋人;《米尼弗•奇维》(Miniver Cheevy,1910) ,一个浪漫梦想家的画像;《理查德•科里》(Richard Cory,1896),叙述一名富翁自杀的哀歌:

只要理查德.•科里进城一趟,

我们老百姓总要将他上下打量:

他从头到脚是十足的绅士模样,

衣饰整洁,颀长身材如帝王。

他的装束总是那么朴素,

他的谈吐总是那么平易,

但只要他道声“您早”就让人怦然心动,

他的步态亦充满着魅力。

他很富有,可不,富比王侯,

学问让人钦羡,且风流倜傥。

总之,我们觉得他是应有尽有,

唯愿他那般福分与我们分享。

我们继续劳作,企盼光明,

终日与肉食无缘,面包就是三餐。

而理查德.•科里,在一个宁静的夏夜,

回到家中,向自己的脑袋射了一颗子弹。

(本文译者注:根据载于“贸易金融论坛”的译文修改,原文译者为武夷山。)

《理查德•科里》与《马丁•伊登》、《美国的悲剧》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针对在那个造就百万富翁的时代困扰美国平民的过分渲染的成功神话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