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谷飞鸿》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首先要向大家交代一下这个名字诞生的过程。我们这个博客是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网站《美国参考》新建立的一个窗口,目的是借助于博主在美国多年的生活和工作经验,通过与中国网友的互动,增进相互了解,加强美中两个伟大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

 

起什么名字好呢?同事们为此煞费了一番苦心,先后提出不下20个建议。“美国之窗”很快就被否定了,因为近似的名字太多。“美国印象”和“美国透视”曾经一度得到青睐,但前者似乎是走马观花,而不是基于在美国生活多年的体验,后者则过于中规中矩,好像一批专家权威在发表宏论。

 

一位编辑在每周例会上建议了现在这个名字:“雾谷飞鸿”。他说,我们是要从这里向中国朋友传递美国的消息,雾谷(Foggy Bottom)是美国国务院所在地,我们从这里向中国朋友传递美国的信息,中国古代即有“鸿雁传书”的典故,这个名字不仅中西结合,而且表达了我们与远方的朋友通信交流的殷切愿望。听到这个创意,我们之中的一位动了私心:千万别中选,留做以后自己个人开博用多好。结果不用说,他只好以后自己另发奇想了。

 

老式连排屋。据说是当年帮助黑奴逃亡的“地下铁道”中转站。
老式连排屋。据说是当年帮助黑奴逃亡的“地下铁道”中转站。

雾谷,是美国首都华盛顿西北区东起17街,西至波托马克河与石溪,南到宪法大道,北抵宾夕法尼亚大道中间的一片地区。因为1947年国务院主楼(以杜鲁门总统命名)建于此地,所以在小说、电影里常常是美国国务院的代称,也是美国驻外使节对总部的昵称或戏称。

 

雾谷这个地方,因为靠近波托马克河及其支流石溪的汇合处,雾气容易聚集。后来在19世纪通往内地的运河建成通航,航运的便利使这里成为华盛顿难得一见的工业区。啤酒厂、柠檬汁厂、玻璃厂特别是市政煤气厂又带来了烟尘,雾谷因此得名。自从1956年最后一家工厂Heurich啤酒厂关闭以后,这里早已不见当年的烟尘,想看雾气也得碰运气才行。

 

雾谷在早年主要是德裔和爱尔兰裔移民、以及黑人为了在工厂工作方便居住的地区。细心人在这里以及周边还能看到具有他们建筑风格的古老房屋。在靠近河边的地段,有一些老式的砖砌连排屋,据说是当年协助南方黑人奴隶逃往北方的“地下铁道”中转站。

十九世纪“美国经线”纪念标。
十九世纪“美国经线”纪念标。

 

1791年,国会根据宪法决定在华盛顿地区建都。时任国务卿、后来的第三任总统杰斐逊曾经想把国会大厦建在雾谷地区靠近河边的一座小山头上,但被城市规划师、法裔的勒芳否定,改在了市中心。1800年迁都之后,那个小山头先后做过海军陆战队军营、海军天文台、海军医院,现在是海军医务部。

 

海军天文台是当年利用电报为美国各地提供时间标准的地方。1849年国会把这里定为地球经度的起点,一直到1884年美国才采用国际通用的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台址为经度标准。所以,不少美国的地理边界和这里有关,例如,犹他州和内华达州的边界就位于华盛顿西北区24街以西整整36度。今天,在H街和24街的路口处建有一个 “美国经线”的纪念标志。

 

海军天文台之所以搬家,也与雾有关。除了真正的雾气,还因为当年这里蚊虫成“雾”,把那些需要整夜观测天象的科学家们叮咬得难以忍受,甚至疾病缠身。尽管如此,这里安装过当时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天文望远镜,曾经被美国海员称之为“海上指路人”,也是发现火星两颗卫星的地方。
爱因斯坦雕像。后面就是国务院大楼。
爱因斯坦雕像。后面就是国务院大楼。
 
说到国务院大楼,当它于1947年建造的时候,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简约风格,现在看来实在是其貌不扬。各位如果到华盛顿,无论是公务还是旅游,雾谷是要造访的。对于摄影爱好者,我们南边的美国科学院老楼和爱因斯坦雕像、北边的泛美卫生组织、西边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和水门饭店,以及久负盛名的乔治华盛顿大学,还有正在建设中的美国和平研究学会,都是不错的景点,至于我们国务院大楼嘛,就免了吧。

 

今天这篇开场白,算是我们与网友的首次交流。我们的博客内容将涵盖美国社会的诸多方面,日常生活、学校教育、公民社会、人际关系、法律法规和法治、政治历史和文化艺术、大众经济和华尔街、科学技术和环境等,以及读者关心的问题。还望网友们不吝赐教,多多提出建议与批评,帮助“雾谷飞鸿”为大家带来有益、有用和有趣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