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商品和服务的交易以及劳工、资本和思想的全球性流动和传播——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的繁荣。根据相对优势原则,如果每个国家从事其机会成本较低的经济活动,各国的财富将进一步增加。然而,所有这些经济活动必须有资金来源,而且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对保持世界贸易持续增长至关重要。另外,大多数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而且各国的金融交易规则和条例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

墨西哥的女制衣工缝制服装销往美国市场(© AP Images)
墨西哥的女制衣工缝制服装销往美国市场(© AP Images)

国际金融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几乎没有任何协调。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在伦敦,而且大多数主要贸易国家均采用金本位制,也就是说,用于结算的货币可兑换成黄金。如果一个国家用其货币过度购买进口商品或向海外过度投资,就会失去其黄金储备,这样会迫使它限制其货币的供应和信贷,结果往往导致通货紧缩。这会使得该国的出口商品更具吸引力,而进口则遭受不利影响,从而纠正其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1871年至1914年间,该体系运作良好。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增加了国际资本的流动,英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负债累累,向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大肆举债。《凡尔赛条约》( 于1919年签订)规定德国须支付惩罚性赔款,德国因此采取了恶性通货膨胀的政策,导致该国经济受到严重损害。20世纪20年代试图恢复金本位的努力昙花一现,英国于1931年永久性放弃完全的金本位制,美国在两年之后也步其后尘。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的部分原因是高关税导致国际贸易量急剧下降。但是,从1934年开始,在美国《互惠贸易协定法》(Reciprocal Trade Agreements Act)的带动下,各国开始减少具有毁灭性的贸易壁垒。但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破坏了恢复正常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努力。这场代价最高昂的战争扰乱了世界贸易,最终形成采用国际合作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新的国际机构

1944年至1960年间发生的许多重大变化深刻地改变了国际金融体系的性质。鉴于大量缺乏用于支付物资、服务及重建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经济所需要的硬通货,英国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和美国的哈里德克斯特怀特(Harry Dexter White) 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Bretton Woods Conference)上成功提出了一个有关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建议,从而创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和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前身)。【请见国际社会经过二战的洗礼迎来新的全球金融秩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帮助有国际收支问题的国家,并对无力按照各方同意的固定汇率保持黄金储备的国家提供援助。虽然固定汇率于1971年解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继续扩大其责任范围。例如,作为财政困难的国家的最后贷款机构,它在避免或减少国家和区域金融危机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世界银行原先只贷款给受战争蹂躏的国家,为它们提供重建资金。到20世纪50年代,该机构扩大了贷款范围,开始为新的发展项目提供资金。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鉴于美国作为全球金融大国的地位),这两个组织在市场定位和控制方面都真正做到了国际化。

位于德国法兰克福(Frankfurt)的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 (© AP Images)
位于德国法兰克福(Frankfurt)的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 (© AP Images)

联合国这一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在1945年初创于旧金山。虽然经济和金融不是联合国关注的首要事务,但这些事务对于联合国的一些下属机构却很重要,如联合国贸发会议(U.N.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和联合国经社理事会(ECOSOC)。旨在缓解财政困难的国际援助原则因美国的“经济复苏计划”(亦称“马歇尔计划” 1948年至1952年)而获得大大推广,当时美国根据该计划为欧洲许多国家提供了援助。马歇尔计划以贷款形式向受援国提供了超过12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促进了受援国之间的合作。1945年后的冷战期间形成了两个军事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以及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Pact),形成了新的区域政治和经济合作。

更直接的金融合作开始形成,最终确立了一个国际金融协议的体系。 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签订,它为一系列谈判(如肯尼迪回合和乌拉圭回合)提供了一个框架,并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内显著减少了国际贸易(特别是商品和服务)的障碍。

世界经济和金融一体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财源枯竭加速了殖民主义的瓦解,在短短数年内出现了几十个新国家。最富有戏剧性的也许是1947年印度的独立,在随后的二十年里,亚洲和非洲又有许多国家宣告独立。这种变化大大增加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需求。每个新成立的国家通常必须建立一种能获得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货币;需要从外国借相当大一笔钱,尽管其偿付能力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往往不得不接受法治和市场条件的约束。在这些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所发挥的促进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极大地促进了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之间的跨境贸易(© AP Images)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极大地促进了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之间的跨境贸易(© AP Images)

新设立的重要机构,尤其是在欧洲,推动了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进程。1950年成立的欧洲支付联盟(European Payments Union)为解决因美元短缺而造成的国际支付困难提供了便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开始统一收集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资料,最终这项工作不仅包括欧洲和北美,也包括了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1957年签署的《罗马条约》(Treaty of Rome)最为重要,它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市场),该共同体已经从1958年的六国关税同盟发展成为融当今欧洲联盟大部分经济结构为一体的28国集团,包括面积覆盖欧洲一半以上的共同货币(欧元)和欧盟的中央银行。

欧洲的模式在其他地方以较小的规模进行复制,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正在加强各自区域的经济一体化。例如,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8年贷款额超过100亿美元)大约由70个经济体组成,其宗旨是在这个重要地区进一步生成资本并使资本进一步自由流动,而1994年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则把关税同盟形式扩展到美洲。

世界金融体系经历了四次重要的扩展。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 )取代了关贸总协定,在执行有关贸易和跨境金融交易的国际标准方面获得更大权力。七国集团( 简称G-7)原本是7个主要工业国的财政部长会议,现在已经包括20个国家(简称G-20)。该集团定期召开会议,商定有关国际经济和财务安排的政策。非政府组织主办的会议,特别是在瑞士达沃斯(Davos)举行的会议,汇集了企业和金融界领导人,往往为后来的政策改革播下种子。最后,一些多边税收条约对国际经济和金融活动给予同等待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标准化的作用。最近,一些小的避税港国家已同意修改银行保密条款以解决避税问题。

协调是关键

全球金融体系的演变既是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也是其结果。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国际贸易在其国家产出中的占比超过一两代人之前。国际资本流量大幅上升。

装有亚洲国家进口货物的集装箱货轮正在新泽西(New Jersey)的港口卸货 (© AP Images)
装有亚洲国家进口货物的集装箱货轮正在新泽西(New Jersey)的港口卸货 (© AP Images)

除此之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在为长期发展提供资金及稳定金融体系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两个值得注意的事例:1998年始于亚洲但最终蔓延到其他地方(特别是俄罗斯)的金融危机;以及给金融机构和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压力的2008年全球性危机。在这两次事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向遭遇困难的国家(如泰国和俄罗斯)输入资金。例如,世界银行的经济发展部门每年提供约100亿美元的“软”贷款。此外,大国央行行长和财政部长们举行会议,协调信贷供应,以减轻恐慌并避免大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倒闭。

随着国际经济和金融的互动加强,协调行为规则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人们需要统一的会计准则、有关可接受行为的国际标准、紧急贷款机制等等。毫无疑问,现有的机构将继续演变,或许最终会形成一个涵盖金融监管方方面面的新的伞形组织。

本文由理查德•韦德尔(Richard Vedder)   撰写。经济历史和公共政策专家理查德韦•德尔是俄亥俄大学(Ohio University)知名的经济学教授,其著作包括《失去工作:二十世纪美国的失业和政府》(Out of Work: Unemployment and Government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以及《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经济》(The American Econom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