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在华府郊区的一所农舍的厨房里,一群在美国留学的中国高中生一起包了饺子。他们的“美国家庭”一边看他们怎么包,一边品尝过去从没喝过的珍珠奶茶。 农舍有两扇大门,一扇门上挂着圣诞花环,另一扇两边挂着春联。

这些学生是来美念高中的,他们住在寄宿家庭。他们的年龄从15岁到17岁不等,来自中国各个地方,参加了马里兰州贵格会开办的沙泉教友学校(Sandy Spring Friends School)的国际学生项目(International Student Program)。该项目提供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程,但是学生入学一、两年后就可以跟美国同学上英语文学等类似的课程。今年的国际学生项目的学生来自非洲、东亚和东南亚,但中国学生比例最高:62位学生之中,有37位来自中国大陆。
去年冬天第一学期快结束时,还有中国学生兴奋地联系学校查看有没有名额。由于宿舍没有地方了,国际学生项目主任碧木•肖夫勒(Bim Schauffler)就询问学校学生的家长们能否把国际学生接到家里住一个学期。(贵格教徒认为人人平等,因而用名而不用姓氏来称呼人。)2010年2月初,八位学生搬到寄宿家庭,而后度过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学期。从今年开始,国际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寄宿家庭项目,第二年再搬到宿舍住。这两年,所有参加该项目的学生都来自中国。
沙泉教友学校按照国务院交换学生计划的规定审批接待家庭。收到有关家庭的申请表以后,碧木老师逐家访问,保证他们符合住房条件,也保证国际学生有自己的房间。每位家庭成员还要通过犯罪背景调查 。中国学生到寄宿家庭以后,碧木老师和国际学生项目副主任巴米•萨拉赞(Paummi Sarrazin)也经常与接待家庭联系来监督寄宿情况。

参加该项目与住宿舍相比有什么好处呢?巴米老师说住在美国人家的学生比住宿舍的学生英语能力提高得更快,她认为这应该是在家里说英语所致。巴米老师说:“他们说起话来更自然。”碧木老师看到美国“父母”很支持中国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适应美国的教育制度。调整复习方法并不容易。碧木老师说,“不仅是中国学生,我校韩国学生也都以为考试成绩比平时成绩重要,学习能力倾向测验(SAT)比平均成绩(GPA)关键。但在美国并非如此,在招生的大学看来,平时成绩表也十分重要。”课上主动发言也同样重要,学生安静地听老师讲课是不够的,还必须参加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美国“父母”教中国“子女”怎样倡所欲言,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国青少年在美国的生活虽然面临挑战,但是学生只要灵活一点和勇敢一点,就能顺利地适应过来。布鲁克•法夸尔(Brooke Farquhar)女士的两个儿子都上沙泉教友学校,2010年9月初迎来一位来自江西省南昌市的男学生住到她家。过年聚会就是在法夸尔家开的。法夸尔说:“Bobby(这名学生自己起的英文名字)跟普通男孩子一样,喜欢睡觉、吃土豆片、上网玩游戏等。他平常帮我砍木头、修建鸡笼和溜狗。Bobby又负责人又友好,而且越来越自主。 ”
另外一个寄宿家庭的女主人卡伦•哈里斯(Karen Harris)说:“我们一听说要接受一个中国学生,我心里就决定要像对我女儿一样对待她。最让我吃惊的是优琦(Yuki,即日语“雪”的意思 )很快就适应了我们家庭的生活方式,主动帮忙扔垃圾、叠洗好的衣服。我只有摩根(Morgan)一个女儿,因为她是独生女,不知道两个姑娘一起住会怎么样。她们都有自己的屋子,但没想到七天中有六天她们会挤在同一张床上睡觉!对我来说,优琦就算是我女儿了。她明年要到宿舍去住,可是我们还是会尽量地满足她的需要,到了申请大学的时候也会支持她。”
关于摩根,优琦说:“我们更加亲近,温馨和谐。我们的关系很特殊,与真正的姐妹不一样,因为姐妹要吵架,我们却不吵架。”
明年沙泉教友学校将开设汉语课,摩根很兴奋。她说:“明年添加汉语课很棒,因为这样美国学生可以多了解中国学生,沟通会更方便。在我们学校可以看到中国学生是怎么学英语的,而中国学生看美国人是怎么学中文的也会很有意思。”据碧木老师介绍,这种互相了解是国际学生项目的一个重要使命。她说:“我们希望国际学生与美国学生今后多交流,多合作,多了解彼此。在我们21世纪的全球教育环境中,跨文化教育像微积分学一样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