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赞助,以成都市环保宣教中心主任李长明为团长的中国灾后重建可持续环境建设代表团一行八人正在美国访问。代表团在美国期间,将访问首都华盛顿,密西西比州新奥尔良地区和旧金山,与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官员、环保机构、民间志愿者组织进行交流,了解在卡特里娜飓风和旧金山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政府和民间组织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环境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与灾后重建有机结合的经验。
4月27日上午,在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有一场讨论会。会上代表团两位成员分别介绍了成都市环境建设概况,和汶川地震灾后小区重建中自愿者发挥的作用,并和美国政府、研究机构、民间团体的十多位人士进行了交流。这个讨论会的特别之处是不但中国代表团成员讲汉语,提问和回答也全部以汉语进行,所以与会的“老外”都是汉语流利的中国通。
李长明先生首先介绍了成都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他说,这个有着1200万人口和2300年历史的城市,在中国甚至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建设了水资源保护利用和灾害防治工程——都江堰。在1980年代末期开展了公众水环境保护行动,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又对岷江三条支流流经市区的地段进行了耗资27亿人民币、历时5年、涉及移民3万户10万人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并且因此获得1998年度联合国人居奖和2000年度联合国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李长明先生还介绍了成都市的污水治理和农村生态保护。他说,成都市投入了50亿人民币建设雨污分流管道,为改造搬迁严重污染的工厂投入了250亿人民币,所有乡镇和50户以上的小区都实现了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这在中国很多先进的大城市例如深圳都没有做到。成都市2005年就成为中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到目前是仅有的四个获奖省会城市之一。
他还介绍成都市政府对环保工作很重视,有关官员都读过《明日的田园城市》等经典著作,目标是把成都建设成为融合自然之美,城乡一体和社会公正的现代城市。
留着胡须、身着中式对襟服装的云南发展培训学院院长邢陌先生,在中国志愿者圈子里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曾经在深圳打工、经商,自费到贵州苗乡支教,被评为深圳五星级义工,2006年在中外合办“云南发展培训学院”接受培训之后,2007年作为国际志愿者在赞比亚的一个艾滋病控制项目工作半年。现在担任该学院的中方代表和院长。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他和全国40余家NGO倡议发起“NGO四川地区救灾联合办公室”,在完成了紧急救援物资转运等工作之后,在成都市环保宣教中心和汉旺镇、绵竹市等政府部门支持下,成立“NGO备灾中心”协助救灾和重建。在龙门山镇选择了一个安置点。那里原来因为灾民情绪不稳,政府官员对进入灾区比较畏难。志愿者们选点时就提出要协助政府安稳灾民情绪,将安置点建成一个和谐社区。
他们为安置点设计了“新家园计划”,着重开发人民的生存能力和组织能力。建立了每月召开一次社区居民大会、每周一次议事会的制度,按照规则决定重大事项。营造村民自我管理的收费上网点、浴室、客房等公共空间,由定期轮换、领取补偿的居民担任管理员。财务上由7人组成监督体制,定期审计公示。
他们的这个项目在今年年底即将告一段落。志愿者们的最大愿望就是在他们离去之后,居民能够继续参与公共事务管理,通过这种组织形式表达自己的声音。
两位代表团成员介绍之后,与会各界人士纷纷发言提问。

威尔逊中心中国环保论坛(China Environment Forum)的Jennifer Turner(中文名吴岚)发言,对成都市环保的成就高度赞赏,同时也希望了解如何保证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单位不因为地方要求节能而导致开工率不高。李长明先生回答说,成都的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在中国大城市是最高的。他举了2005年吉林石化苯胺爆炸造成松花江污染事件为例,说明环保在中国是一个风险很高的部门,所以他们是365天/24小时全天候自动监控,保证每年的停工时间不超过规定。
厦门大学本科毕业,现在在美利坚大学攻读公共管理硕士的杨子菲同学也来参加讨论会。她向邢陌先生提问。她说,公共事务管理和居民的利益、兴趣和规模有重要关系,她想知道国内民间组织在做社区建设时有没有在这些方面加以注意。邢陌先生说,他们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在新家园计划启动选点时,就对灾民的社会构成进行了调研,收集家庭人口、生活习惯、需求等基本信息,为他们后来建立公共空间提供了基础。
讨论会结束后,还有不少听众留下来和代表团一起到餐厅就餐,继续就双方感兴趣的话题交谈。分手时我们都祝愿他们在美国的访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