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审查:不利于个人,亦不利于企业

012110_ap100115031666_5001

今天上午,我在实时收听国务卿克林顿就互联网自由发表的演说时,注意到了她讲的两个具体要点。其一是,她指出限制表达自由或从事网络攻击的国家或个人将“承担后果并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其二是,她促请美国公司采取“有原则的立场”,不要为了得到在某个国家经营的许可而服从该国的审查规定。克林顿指的不仅是谷歌公司目前与中国之间的纠纷。

她指出,任何一家上市公司,不仅仅是美国公司,都不应当为眼前的商业利益而服从限制规定,这不符合他们的长远利益。投资者如果知道企业决策者不能不受限制地获取所有新闻和信息,终将失去信心。她说:“从经济角度而言,审查政治言论和商业言论是没有区别的。”她还告诫说,如果无法获取其中一类信息,“增长必将受到影响”。

克林顿的设想若能得到落实,将有力地帮助网络空间继续成为人们自由发表言论并自由进行网上交流的平台,同时还能对那些目前对全世界31%的人口实行审查的国家施以政治和经济压力。

简而言之,克林顿认为核心问题在于“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有一个互联网、一个全球社会以及一个造福并联系全人类的共同知识体,还是支离破碎、获取信息和机遇要取决于居住地点和审查者的心血来潮”。

互联网的社交网络已经显示出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大批民众的能力。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加,这种潜在能力只会进一步提高。正如克林顿所言,20世纪的冷战所能说明的一点是,“封锁信息极其困难”。

但她同时指出,随着审查手段日渐严厉,在全世界很多地区竖起的不是“铁幕”,而是“信息帷幕”。她说,个人视频和博客文章正成为“当今时代的地下刊物”。

确保互联网自由不仅要靠国际社会达成广泛共识,并为此制定全球规范和保障措施,还要靠企业界的协同合作。公司企业的投资和参与对于促进发展和持续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现在存在这种合作吗?您认为哪些措施能促使公司企业采取“有原则的立场”,不会为得到在某个国家经营的许可而服从该国的审查规定?

(请点击阅读英文原文)

—————
Stephen Kaufman 是《美国参考》专职撰稿人,经常报道包括新闻自由在内的国际性事务,也是雾谷飞鸿的特邀博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