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公共外交——俄罗斯消息报的华盛顿邮报特刊

如今大国外交越来越看重民间交往,采用各种手段将自己介绍给其他国家的人民。在这方面,政府拥有传媒的国家占据一定的优势,《俄罗斯消息报》的华盛顿邮报特刊《今日俄罗斯》(Russia Now)和《中国日报》的华盛顿邮报特刊《看中国》(China Watch)就是两个典型。今天我们向读者介绍《今日俄罗斯》以及它最近一期的版面。

与美国法律禁止政府拥有面向国内的传媒不同,俄罗斯联邦政府拥有自己的媒体,《俄罗斯消息报》就是政府办的最重要的日报,它创刊于1990年11月11日,还差一年多苏联才解体,那时俄罗斯联邦还叫做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俄罗斯法律规定,俄罗斯联邦宪法、议会和总统颁布的法律,还有行政机构发布的法规刊登在《俄罗斯消息报》上即为官方文本,可见它作为官方媒体的权威性。目前它的发行量大约为18万6千份,主要面向持保守观点的读者。按照全球排名第三的市场和信息研究公司TNS的统计,《俄罗斯消息报》今年头6个月的社会和政治版面文章引用率高居前列。

2007年《俄罗斯消息报》启动了一个项目,叫做“标题之外的俄罗斯”(Russia Beyond the Headlines),先后在美国、英国、法国、印度、保加利亚、巴西、意大利、西班牙和阿根廷等9个国家以广告版的形式在当地主流媒体上出版特刊,将俄罗斯的社会、政治、经济和人物等热点新闻介绍给当地人民。《今日俄罗斯》就是该项目的美国特刊。让我们来看看《今日俄罗斯》最新一期10月20日的版面和主要内容。

这一期一共有6个整版(其中第6版是头版文章的继续)。头版的重头文章共3篇,分别介绍知名小提琴家和指挥家弗拉基米尔·斯皮瓦科夫,莫斯科5位新潮时装设计师的时装和时装表演,以及纪念4年前遇害的著名女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Anna Politkovskaya)。

安娜是俄罗斯著名的时政报纸《新报》记者。她执著地揭露官商勾结的经济腐败,严厉批评反民主的政治倒退,反对俄罗斯实权人物普京,与当局针锋相对地深入报道车臣战争。她多次面临死亡威胁,最终于2006年10月7日在莫斯科市中心的公寓电梯间遇害。

在这篇纪念安娜遇害4周年的《今日俄罗斯》特约报道中,作者采访了安娜的女儿维拉和儿子伊利亚。维拉和她母亲一样,也是一个记者,伊利亚则与他人合作成立了一家公关公司。在安娜死后5个月,维拉的女儿出生,她为女儿取名安娜,用以纪念女儿的外祖母。

文章作者用主要篇幅解说俄罗斯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恶劣环境。安娜只不过是近10年来遇害的至少35名记者之一(据其他报道在此期间有超过110位记者被害,自从苏联解体之后则有超过200名记者被杀),杀人凶手居然在去年被裁定无罪。但是文章报道说,(在最高法院支持检察机关的上诉之后)俄罗斯联邦调查委员会主席下令对所有针对记者的犯罪案件迅速采取行动,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

在文章的最后,维拉和伊利亚表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推进俄罗斯的民主进程,尽管维拉说“到目前为止,我还是非常悲观” 。

特刊的第2版刊登《新欧洲经济》月刊的3篇文章,一篇是关于俄罗斯流行歌手、演员、电视主持人和赛车手(简历是否有点类似中国的一个赛车手?)尼古拉·弗曼科投资新建的高档跑车公司首款新车亮相;一篇报道俄罗斯公路建设的费用为什么不但高于中国,而且居然比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还要高两三倍;还有一篇则是预测到2030年,以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全球资本市场占有率将超过发达国家。

第3版是《今日俄罗斯》的时政版。该版除了续完纪念安娜遇害的文章之外,还有一长一短两篇文章。长的一篇是该刊专栏作家对莫斯科市市长被总统梅德韦杰夫解职的述评,短的则是《莫斯科时报》的一篇文章,介绍北极圈海域周围国家,包括俄罗斯、挪威、丹麦、加拿大和美国之间通过科技合作而不是地缘冲突共同开发海洋资源。

《今日俄罗斯》的第4版是意见评论版,有对圣彼得堡建设摩天大楼的争议,对俄罗斯各地博物馆文物流失的担忧,俄罗斯与中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比较,以及莫斯科市长被解除职务的民意调查等。

第5版取名“思考”,包括两篇文学诗歌评论,一篇反映现代俄罗斯人关于家庭消费理念的博文,而比较有特色的是对杂志《势利眼》(Snob)副主编的采访问答。《势利眼》取名模仿《名利场》,九月份在美国纽约首发,读者面向旅美俄国人中那些既拒绝任何排他性、又为自己的成功而自命不凡的精英。该杂志由俄罗斯钢铁大亨普罗库洛夫出资1亿美元、著名独立报人雅可夫列夫创办。该刊副主编玛莎·格森出身于一个五代(!)新闻工作者家庭,具有俄美两国生活经验。她在问答中希望《势利眼》为那些已经认同自己美国身份的俄罗斯人提供一个观察真实俄国的窗口,并且有机会加入到为促进俄国社会变革的讨论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