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原住民族的文化宝藏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纷纷离开农村到城市寻找工作,而同时往往放弃了祖先的语言、习俗和传统仪式。对于那些生活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的原住少数民族来说,情况尤其如此。

对这种现象表示担心的不仅仅是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很多人相信,当原住民族失去他们的语言和习俗时,某种更为珍贵的东西也随之消失。

美国于2001年建立了“美国文化保护大使基金”( U.S. Ambassadors Fund for Cultural Preservation,缩写“AFCP”),旨在不仅保护和维护历史建筑、文物和考古遗址,而且保护世界各地原住人的语言、仪式和习俗。

近年来在“美国文化保护大使基金”协助下完成的三个项目,显示了美国正在如何帮助原住民社区保持这些宝贵的传统。

中国:保护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2300年以前就出现在文字记载中。羌族有崇拜众神的传统,包括天神、太阳神、火神、山神、河神和树神。羌族文化包含多种由神职领袖释比主持的仪式。

在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中,30000多羌族人丧生。如今,三分之一的羌族人居住在城市,而且已不再说自己的母语。其余三分之二人生活在农村,但他们的传统正受到快速的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威胁。

羌族男子和男孩在中国偏远的山村阿尔村举行仪式。(State Dept.)

阿尔村是一个有500名羌族居民的偏僻山村。在2008年地震中,这里受到严重破坏;当地村民举行仪式的寺庙和佛塔被部分摧毁。羌族居民决心修复这些建筑,但缺少资金购买工具和材料。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驻北京大使馆(U.S. Embassy in Beijing) 利用“美国文化保护大使基金”于2009年向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Beijing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enter)提供了32000美元,资助这一修复项目。

羌族没有书面语言,但这个项目通过录音、摄影和文字(汉语)让羌族人记录下自己的语言和文化遗产,帮助确保这个靠口头流传至今的活态文化能够继续延续。

老挝:探索道教的光耀与祭祀

老挝是以佛教为主体的国家,信奉道教的瑶族是老挝最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中包含勉语瑶(Iu Mien)和金门瑶(Kim Mun)。

由于重新安置的结果,老挝瑶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在过去十年中发生了改变,新的谋生方式取代了他们从前赖以为生的农业。

这些动荡给一些家庭带来困难,迫使他们出卖文化物品,而失去这些物品,使依靠它们进行的各种仪式难以为继,也无法再将这些文物和相关的知识及仪式传给下一代。

此外,大多数熟悉瑶族文化传统的人年事已高。一些专家担心,当老一辈去世之后,这些文化传统和仪式也会丢失。

“美国文化保护大使基金”提供的资助给瑶族文化的继续生存带来了希望。

在老挝的一个道教仪式上,四位勉语族人受戒成为道士。 (State Dept.)

“美国文化保护大使基金”通过美国驻万象(Vientiane)大使馆捐赠30000美元,开展了一个为期两年的项目,记录金地门瑶(Kim Di Mun,又称蓝靛瑶)道士受戒仪式以及勉语族人的新年庆祝活动。

一位人类学家与瑶族道士和长者进行了座谈。有关的记述、访谈和照片被保存在位于老挝琅勃拉邦 (Luang Prabang)的传统艺术和民族学中心(Traditional Arts and Ethnology Centre,缩写 “TAEC”)。金地门道教受戒仪式以及勉语族人新年庆祝活动得到高清晰度数字音频和视频记载。

上述项目的最后一项成果是,在传统艺术和民族学中心举办了题为《光耀与祭祀:老挝北部的道教》(Splendor and Sacrifice: Taoism of Northern Laos)的展览。展览通过礼仪服饰、祭祀物品和有关传统仪式的视频,展现勉语瑶人和金地门瑶人的信仰。在展览会开幕时,勉语瑶族妇女展示了她们的刺绣工艺,而金地门瑶族男子则展示了他们的书法艺术。

《光耀与祭祀》展览从2009年持续到2011年,观众超过13000人次。最重要的是,道教仪式和瑶族传统被记录下来,得以继续传承后人。

玻利维亚:教堂将社区凝聚在一起

在海拔4000米的玻利维亚高原(Bolivian Altiplano)上,星星点点坐落着几十座小教堂。对于库拉瓦拉·德卡兰加斯 (Curahuara de Carangas)的居民来说,这些教堂300多年来一直是他们精神和社区的核心。

来自玻利维亚凯尔喀塔(Kellcata)的村民聚集在他们的教堂前,这座教堂是他们的祖先在西班牙殖民时期修建的。(State Dept.)

这些由原住民族艾马拉族(Aymara)工匠在17世纪到18世纪期间建造的教堂,将艾马拉人的历史、信仰、建筑技术与西班牙的殖民风格融为一体。200多年以来,它们一直是艾马拉人进行祈祷的场所和社区中心,也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虽然这些教堂呈罗马天主教的建造风格,但内部装饰体现着在安第斯山脉(Andes)生活了2000多年的艾马拉人的宇宙观和历史。其中一座教堂因它的辉煌精美而被称作是“玻利维亚高原上的西斯廷教堂” (“the Sistine Chapel of the Altiplano“)。

建于1608年的这座玻利维亚库拉瓦拉•德卡兰加斯高原上的教堂以其内部精美生动的艺术彩绘而被誉为“玻利维亚高原上的西斯廷教堂”。(Eli Maillard via Flickr/Creative Commons)

历经数百年的寒冬和潮湿气候,这个地区的许多教堂几近坍塌。

现在,在美国驻拉巴斯(U.S. Embassy in La Paz)大使馆的帮助下,艾马拉人已将包括“玻利维亚高原上的西斯廷教堂”在内的11座教堂保存了下来。美国大使馆利用“美国文化保护大使基金”,向库拉瓦拉·德卡兰加斯的圣地亚哥(Santiago)教区捐赠了82800美元。启动这一项目时,当地居民举行了仪式,祈求帕恰玛玛(Pachamama,意为“大地之母”)的恩准。随着修复工作的进行,艾马拉人举行了更多的仪式。

村民牧师加夫列尔·安特克拉(Gabriel Antequera)神父认为,修复项目将孤立地分布在广阔高原各地的艾马拉社区凝聚到了一起。他说:“人们也认识到了自己教堂的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他们现在为自己的社区和教堂而感到骄傲。”

“美国的文化保护大使基金”为全球10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保护文化遗址、文物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