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外交日益重要 国务部雇员五万吸引年轻人

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11月8日放映了一部纪录片“在国务部之内”(Inside the State Department),记录片主要报道了国务部部长克林顿以及其他国务部官员的全球外交之旅,尤其是巴基斯坦、中东之旅以及在纽约联合国大会的活动。

杜鲁门大楼正门外观
杜鲁门大楼正门外观

最近我们将State Department的旧译名“国务院”改成“国务部”,将“国务卿”改成“国务部长”,主要是为了更准确反映State Department在联邦行政机构中的地位,因为State Department与其他联邦各部并无统属关系,虽然在联邦的十五个部中,State Department排在第一位,地位很重要,但毕竟也还是一个“部”,所以改为“国务部”比较合适。

国务部是联邦行政机构中的第一个“部”,成立于1789年7月,最初的时候称为“外交事务部”(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两个月后便改称“国务部”(Department of State),所管理的事务,不但涉及外交,也包括许多国内事务,例如管理造币厂、保管美国国玺以及人口普查等。到了十九世纪,国务部有关国内的事务,大部分转移给了其他各部,不过美国国玺依然还是由国务部负责保管。我想可能派驻国外的大使向外国元首递交国书时,国书上要盖章,所以国玺由国务部保管比较方便吧。

第一任的国务部长是托马斯•杰斐逊,不过当华盛顿总统任命他担任国务部长时,他还在欧洲,过了几个月才回国就任。托马斯•杰斐逊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也是第三任美国总统(此后连任一届)。

目前国务部雇员五万人,遍布全球190个国家,年度预算超过160亿美元。随着各国间联系的加强,国际合作与沟通也越来越紧密。由于美国的大国地位,国务部在全球安全、和平、商业、外交等领域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对于国务部的工作人员来说,无论是部长还是普通员工,都处于极富挑战性的工作环境中,也正因为这样,国务部吸引了大批年轻有为、满怀朝气的年轻人。据《商业周刊》2007年5月份发布的调查显示,在新科大学毕业生最理想用人机构排名中,前五位依次是谷歌、媒体巨头迪斯尼、苹果电脑、国务部以及美国和平队。

主楼内厅悬挂着各国国旗
主楼内厅悬挂着各国国旗

国务部的部级官员,除了克林顿部长外,还有两位常务副部长(Deputy Secretary)、六位副部长(Under Secretary)以及一位顾问(Counselor of the Department)。

国务部总部位于华盛顿西北区,离林肯纪念堂、越战纪念碑不远。这个地区的别称为“雾谷”(Foggy Bottom),所以许多国务部工作人员便以“雾谷”作为国务部的昵称。我们的博客以“雾谷飞鸿”为名,起因于此。

国务部主楼称为杜鲁门大楼(Harry S Truman Building,以前称为国务主楼,Main State Building),二战时期本来是作为战争部(Department of War)即后来的国防部办公楼设计建造的,但无论是战争部还是国防部,都没有在此楼办公。该楼的建筑费用约为5200万美元,这在四十年代是一笔大数目。大楼建成后,成为国务部的总部办公楼。五、六十年代几经扩建,目前杜鲁门大楼占据四个街区,办公面积近14万平方米,全楼有43部电梯、4000多个窗户,约34000盏灯提供室内照明;上万名员工在杜鲁门大楼上班。大楼内有银行、美容店、饮食店、书店、邮局、礼品店、小卖部、洗衣店等。杜鲁门大楼的设计风格是风靡于三、四十年代的所谓现代派建筑,其风格强调简洁的横线或曲线。不少人对此种建筑风格颇有讥评,认为简陋难看,但也有人喜欢这样的建筑,认为干练稳重。

在国务部五万名雇员中,有不少各国移民。其中亚裔、华人不少,每天在我们的办公楼周围可以看到许多亚裔面孔的同事。究竟有多少华人为国务部工作,不得而知,不过据我的估计,起码有几百人,理由是光是姓赵姓王姓李的就有两百多人,以此推测,几百人的估计还是比较靠谱的。(照片均为Xiao摄 )

由国务部保管的国玺
由国务部保管的国玺

 

国玺印章
国玺印章

 

不同时期的美国护照
不同时期的美国护照

 

各国送给美国政府的礼品一瞥
各国送给美国政府的礼品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