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奥巴马总统在接受斯坦利·麦克利斯托尔(Stanley McChrystal)上将的辞呈后任命美国中区司令部(U.S. Central Command)司令戴维·彼得雷乌斯(David Petraeus)上将接任美国与北约(NATO)驻阿富汗联军指挥官。

在白宫会见记者时总统表示:”我们的民主有赖于比个人更强大的各种机制。其中包括严格遵从军队指挥链,以及对于文官管理军队的尊重。”
建国之初设计国家宪政体制的时候,美国开国元勋们对军队的重要性和可能带来的问题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制宪会议最年轻的代表、后来的第四任总统麦迪逊曾经说过,欧洲的历史告诉我们,如果对政府的权力不能够加以制约,用来抗御外敌的军队,就有可能变成造就独裁统治和压迫人民的工具。所以在一个民主国家,文官对军队最终指挥权的基石是法治。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激烈辩论,同意在必要时建立一支常备军,但是将宣战的权力给了立法部门–国会(宪法第一章),将军队的最高指挥权给了行政部门–总统(宪法第二章)。而实际上,美国军人服从文官指挥在这之前就已经成为事实。
1775年4月19日,反对英军镇压的民兵在马萨诸塞的列克星敦和殖民军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1775年6月15日大陆会议任命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统一指挥前方战事。大陆军经过多次挫败,在萨拉托加(1777年)和约克敦(1781年)取得重大胜利,最终使得英军从13个殖民地撤退。在胜利到来的时候,华盛顿于1783年12月23日在马里兰的安纳波利斯向大陆会议递交辞呈,辞去总司令职务,返回位于弗吉尼亚的家乡弗农山庄。
华盛顿不仅自己不恋栈军权,而且积极参与制定分权制衡的宪法,创建了一个至今仍具有活力的民主政体。最近在网上读到有人说,研究出如何获得权力的都不伟大,研究出如何限制权力的才是伟人。笔者建议对这个说法作一点修正:即有本事获得权力,又主张对权力加以限制的人,那才是真正的伟人。华盛顿就是这样的伟人。
据密苏里科技大学军事历史副教授约翰۰麦克马纳斯(John McManus)介绍,在这次麦克克里斯托尔去职风波之前,军事指挥官抗拒或不满文官指挥的事件至少还发生过两次,结果都是军人被最高指挥官–总统–撤换。
南北战争早期从1861年11月到1862年3月,乔治۰麦克莱伦(George McClellan)少将担任联邦军队总指挥官(general-in-chief)。麦克莱伦用兵迟缓,常常高估南军的实力,不肯采纳林肯总统的战略方针。他不但口出不逊,将林肯比作大猩猩,说总统”不配呆在这个高位上”,而且当总统来访时故意怠慢,让林肯等候30分钟之后才说他已经休息了。林肯不得已罢免了他的总指挥官职务。

在朝鲜战争期间,指挥以美军为主的16国联合国军的道格拉斯۰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将军多次公开发表引起争议的见解,指责所谓”太平洋地区的绥靖主义”。杜鲁门于1950年12月发布行政命令,禁止任何军事或外交官员未经国务院审核向报刊发表有关韩战的政策意见。但是麦克阿瑟在1951年3月自作主张发出要敌军投降的最后通牒,干扰了杜鲁门准备提出的停火建议。1951年4月初国会少数党领袖宣读了麦克阿瑟指责杜鲁门韩战战略的信件。在征询了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和国务卿等人的意见之后,杜鲁门于4月11日解除了麦克阿瑟的军职。
美国在民主和法治的前提下,实行军人服从文官的军事体制,在战争进行中使得长远的战略考虑得以取胜,在和平环境下使得军人干政和军事政变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美国参考》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