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等中国作家做客美国国务院

“文化探寻”项目第二期学员(前排近起):达淦,禄琴,和晓梅,范继组,了一容,刘震云,杨国庆和彭学明
“文化探寻”项目第二期学员(前排近起):达淦,禄琴,和晓梅,范继组,了一容,刘震云,杨国庆和彭学明

由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主持的”文化探寻”项目第二期(2010年)美国阶段的活动即将结束,参加这一活动的美中两国作家们于5月25日访问了美国国务院,与教育文化局和国际信息局有关人员交流讨论。

“文化探寻”的宗旨是促进美国青年作家与中国作家,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作家和艺术家的交流合作,由美国国务院教育文化局提供资金赞助,中国作家协会协助举办。每年美中分别选派若干中青年作家艺术家,在两国各进行为时约两周的联合创作。

今年参加”文化探寻”的中国作家团由刘震云领衔。刘震云以《塔铺》出山,《新兵连》、《一地鸡毛》、《手机》和九十年代相继推出的《故乡》系列长篇等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这次来美,正值”王道”组合推出的《手机》电视版在北京、东方等四家卫视热播,自然所到各处他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25日的讨论会上,刘震云代表中国作家发言。他说,文化交流对中美双方都是有益的事情。而且这种交流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他们回国之后,参加这次”文化探寻”的美国诗人卡尔∙达淦(Kyle Dargan)等下个月就会到中国去进行本期第二阶段的交流活动。刘震云还说,参加”文化探寻”活动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中美文化人对世界、对文学和对生活的看法不但有很多共同点,而且有不同之处。他认为,相比共同点而言,不同更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由本期活动的诗人和作家朗读自己的作品,除了达淦等两位美国作家外,大部分时间都给了中国作家。

中国作家最先上台的是著名80后作家”小饭”范继祖。小饭的作品《我的秃头老师》,《蚂蚁蚂蚁》知名度很高,与郑小琼、邢荣勤和韩寒等一起入围”2007中国80后作家实力榜”。他曾经刻意地先锋,今天他诵读的诗作《她曾名为名字》,先锋的痕迹依然十分明显。

接下来是两位风姿绰约的女作家:来自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女作家、诗人和晓梅,和来自贵州毕节的彝族女诗人禄琴。

和晓梅的作品《深深古井巷》和《女人是蜜》等, 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以鲜活的民族和女性话语描述纳西族女性的忘我、奉献和牺牲,在揭示传统风俗的同时,表现她们在全球化时代追寻爱和生命的快乐,以及憧憬自由、平等的美好愿望。近年来她致力于诗歌创作,今天她朗诵的《丝竹》和《抚摸古树》两首近作,依然浸透了浓重的边陲语境。

达淦,禄琴,和晓梅在会上
达淦,禄琴,和晓梅在会上

禄琴,原名阿单玛玮,她的家乡威宁县隆起于乌蒙山区腹地,平均海拔2200公尺,号称云贵高原的脊背。全县面积超过六千平方公里,森林覆盖占三分之一。禄琴的作品处处都可以发现来自家乡的色彩和灵气。她的诗集《面向阳光》获得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其他如《三色梦境》、《水中之梅》等亦好评如潮。她朗诵的《品茗》,在玲珑剔透的液态唱词中,让人联想起那雕花镂鸟的刀鞘和驰骋高原的勇士。

来自两年前汶川大地震震中地带阿坝地区的羌族诗人杨国庆,在地震周年纪念时,曾经在中国作家网著文论述”汶川精神”。他说那是传承五六千年的开疆定国的精神,是中华文明积淀与世界文化交流作用在当代华夏子孙身上的热血张扬的志愿者精神,以及民族自立的国家精神。在会上他朗诵了七首短诗,从岷山的主峰,歌唱到牟尼沟瀑布,从古老的石刻经书,迸发出羌族老根扎进天地的悲怆鼓声,字字透出古蜀人的坚强和对大地的热爱。

东乡族作家张根粹,笔名了一容,生于宁夏西海固,曾在天山草原牧马,巴颜喀拉山淘金,浪迹西部。2008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揭晓时,他的中短篇小说集《挂在月光中的铜汤瓶》榜上有名。了一容的多数作品以其家乡父老和底层民众的生活命运为主题。在那个自然环境恶劣的土地上,乡民们世代相继默默生存坚守,以求生的本能和坚毅的耐力,承受着如大山般沉重的苦难。正是这些感动着了一容,给予他创作的源泉。他在朗读《铜汤瓶》片段的时候,那平淡的声调讲述的是照顾傻儿子的老奶奶,而流淌着的则是对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爱。他说,这个世界的中心就是爱,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对所有人的爱。

刘震云接着读了其成名作《塔铺》中的一段。那平民化的语言,对生活中尖锐话题的平淡表述,仿佛预示着他后来创作中以同样质朴的方式对社会、对官场人生百态的深刻揭示。

彭学明,生于湘西保靖,长在古丈,父亲是土家族,母亲是苗族。散文集《我的湘西》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文艺湘军百家文库彭学明卷》获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一眼看去就知道他精力旺盛,一经交谈就会领教他的诙谐幽默。果不其然,他放着印好的《庄稼地里的老母亲》片断不念,先开了团长一小涮,然后给大家唱了两段湘西情歌,让与会的”老美”饱了耳福,开了眼界。

杨国庆向国务院教育文化局官员赠送羌族装饰画
杨国庆向国务院教育文化局官员赠送羌红和羌族装饰画

最后还有一点时间,刘震云代表大家回答了与会者提出的问题。对于网络冲击下纸媒和小说的前景,刘震云的看法是:网络像一个熙熙攘攘的大堂,而捧着书本读的是大堂背后的东西。读好的小说就像两个朋友聊天。两种形式都有存在的价值,纸媒和小说不但目前不会、今后也永远不会消失。

关于中国作家受外国作家影响的问题,刘震云认为,一般来讲,中国作家对外国文学界的了解比外国作家对中国的了解要多得多,这是中国有可能出大作家的因素。交往是重要的,因为大家看问题的视角不一样。他举了一个例子:中国人写信地址一栏是先国家再省市再街巷门牌号码,美国人则相反。互相借鉴会有助于提高。

谈到创作的目的的时候,刘震云和彭学明都认为这是一个母题。对世界上的事物,大家有不同的观感。如果看法都一致,写作就没有任何意义。

刘震云最后说,任何一个好的作家都是哲学家。但是纯粹的哲学家只做理性分析,而作家还要做感性分析,理性判断会过时,情感交流则天长日久。

因为中方团员要赶火车,大家依依不舍地分手。我们祝他们旅途愉快,他们则希望在中国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