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很热,真热。
居住在大华盛顿地区已有十年,今年是最热的一年,6月份有20天超过30度,6月24日高达37度;从7月3日到7月9日,连续7天气温超过30度,其中有5天连续超过35度,最高的7月6日居然达到39度,虽然没有打破1930年41度的历史纪录,但从连续高温来说,已经破了纪录,可以说是最热的年份之一。

英文中有Dog Days的说法,乃是从古罗马流传下来的,意指最热的日子,大华府地区这些天就经历了Dog Days。
有关气候究竟是变暖还是变热的争论在科学界还在继续,但从我个人感觉来说,气候真是变暖了。华府是我居住时间第二久的地方,中文有”日久生情”的说法,虽然指男女感情的较多,但我在华盛顿住的时间越长,对这个地区的感情也就越深,华府的城市建筑、绿化环境、人文景观、文化氛围等,都值得称赞,唯有夏季天气越来越热使我不满。好在到处绿树成荫,室内又有冷气,日子还不难过。
我小时候大概是受了伟大领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影响,对地理很有兴趣,那时家里除了挂领袖画像外,墙上挂的就是两张大地图,一张是中国分省图,一张是世界区域图。看地图是每天的乐趣之一。那时印象很深的是在看世界地图时,发现美国的面积不但与中国差不多,而且形状也与中国类似,只是一个在东半球,一个在西半球。来到美国后,对美国各州的分布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才发现,美中两国不但国土面积、形状、纬度相近,连首都的位置也很接近。华盛顿市的地理位置,几乎与北京处于同一纬度(华盛顿是北纬38.91度,北京是北纬39.56度),又靠近大海。因此,从气候上来说,华盛顿与北京一样,也是四季分明,夏热冬冷,但夏季时华盛顿比较闷热,湿度大,常有雷雨,其气候特点与中国的江南一带类似。
我们国务院所在的”雾谷”(Foggy Bottom)地区是华盛顿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它的得名,流行的说法是因为靠河比较近,常有雾气集聚;同时附近的工厂排放出大量烟雾,由于地势比较低,雾气不易排除。雾谷地区18世纪末19世纪初发展很快,这里曾经是早期爱尔兰移民、德国移民以及黑人集中居住的地方,附近有啤酒厂、玻璃制造工场、煤气厂等。由于雾气太大太浓,原来在此地的海军天文台也不得不搬家。欧洲移民来到华盛顿地区,对此地夏季潮湿、闷热,蚊子又多的气候环境很不习惯,人员流动性较大,但此地给他们带来的工作及创业机遇,使欧洲移民慢慢定居下来,两百多年来,雾谷地区环境日益改善,现在不但百年大树成荫、绿水碧湖环绕,是国务院以及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货币基金会、世界银行、美国红十字会以及一些外国大使馆的所在地,也是文化及高级住宅区: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及水门大厦都在此地,成为华盛顿地区的中心之一。
在高温日子里,民众的工作生活似乎没有受到什么大的影响,只是高速公路上的车少了些,大概与学校放暑假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