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前些时的博文中,曾提到过 “关键语言教师项目”(TCLP),通过该项目到美国来的中文交换教师,2009-2010年度一共有15位。国务院教育文化局负责该项目的同事,对这些教师的表现很是赞赏。我对其中三位教师在美的工作生活做了一些了解,觉得值得向读者介绍。
白金国老师,2003年从齐齐哈尔大学英文专业毕业。毕业后在哈尔滨市第一高中教英文,在数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出版过四本有关英语教学的书;得过全国性的教学奖。2009年作为TCLP的交换教师,到明尼苏达州的魏玛高中(Willmar High School)教中文。
明尼苏达州在美国中西部,北与加拿大接壤,西边是南、北达科他州,东边是威斯康辛州。在美国人的概念中,明尼苏达州是一个富裕的农业州,文化与东西部的纽约、旧金山等很不一样。魏玛高中在明尼苏达州的乡村地区。我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但对中西部一直很陌生,曾经去过威斯康辛州,感觉那里的民风与东西部有差别。从来没有去过类似明尼苏达、达科他这些“内陆”州。

据白老师介绍,魏玛高中所在的学区,有不少拉美裔移民,全校约有近两千学生,学中文的学生就有184名,大概占了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学生学习中文的热情比较高,尤其对于拉美裔学生来说,他们本身就说西班牙语,加上英文,如果为了满足学分要求,可以不必再学第二外语,但仍有不少拉美裔学生选择学中文,学习的自觉性挺高。
对于来自中国重点高中的教师,白老师觉得教学方面最大的挑战,是中美两国同班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在中国,同一个班的学生虽在学习能力上有差异,但没有美国同班学生差异这样大。这就导致在中国行之有效的一些教学方法,不适合在美国使用,比如“阶段性教学评估法” 等,而必须根据美国学生的特点加以改良,使用“实时性教学评估法”,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做评估,按不同学生的成绩,考虑下一步的教学方法 。
根据白老师的体会,对于初学中文的美国学生来说,只要老师教学方法得宜,其实是不难入门的,因为中文的语法并不复杂,简单的句子很快就会说,所以学得快的学生,往往很有成就感。只不过越学越难,难就难在汉字上。以前我曾在美国的大学教中文,与白老师的教学对象略有不同,对于他的说法,很是觉得耳目一新。仔细想想,颇觉有点道理。

白老师是第一次到美国来,他是东北人,对明尼苏达州的寒冷气候很适应。比较大的挑战是饮食。开始时对美式食品不太习惯,好在还年轻,慢慢也就适应了。不过据他自己说,家里还是买了一个电饭煲,有时自己煮些米饭吃。他现在住在美国人家里,这是到学校前,由学校联系安排的。这家的女主人在教会事奉,负责神学教育,人很友善热情,在当地有许多朋友,常将她的朋友介绍给白老师认识。她的子女住在离她两个小时车程以外的地方,她去探访子女,有时也会带白老师一起去。据白老师说,住在美国人家里好处多多:能进一步了解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加快融入当地社区,有困难也可及时得到帮助,至于语言上就更是得益匪浅了。
白老师对TCLP项目的美方负责人评价很好,表示美方在项目管理上很细致很完善,定期与交换教师沟通,及时了解交换教师的需求,组织交换教师之间的交流,解除了他们许多后顾之忧。白老师在中国工作的学校,也很支持他到美国教学。不仅保留教职,还照发工资,将他到美国教学视为教师进修。当然,他回国后,也可以将在美国的教学经验推广到本校教育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