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华人系列(5):情系哈佛的女作家张凤

十几年前我到哈佛访学,有一天在燕京图书馆查资料,遇到需要帮忙的地方,就问边上一位女士,由此交谈起来。当她知道我来自中国大陆时,告诉我隔几天在赵如兰教授家有个文化聚会,来自中港台的学者学生聚在一起探讨文化思想话题,问我有无兴趣。我当然很愿意参加,只是当时没有车,不知如何去。这位女士很热心,说是可以安排车辆带我去赵府。此后,我便成了”剑桥新语”聚会的常客,而引我结识剑桥新语的联络人,便是张凤女士。

张凤在北师大演讲 (照片由张凤提供)
张凤在北师大演讲 (照片由张凤提供)

张凤是活跃于北美的华裔女作家,她在哈佛燕京图书馆工作二十多年,致力于弘扬推广中华文化,得益于大波士顿地区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与杜维明、张光直、赵如兰、余英时、叶嘉莹、夏志清、李欧梵、孙康宜、王德威等著名华人学者常相往来,亦师亦友。她是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的负责人,也是北美华文作协纽英伦分会理事长,她以哈佛为基地,主持、组织、参与了上百场有关中国文化的讨论会。这十多年她一口气写了六本有关哈佛的书:《哈佛心影录》、《哈佛哈佛》、《哈佛采微》、《哈佛缘》、《一头栽进哈佛》等。这些书在台湾、大陆出版后,深受欢迎,有的还成为畅销书,被誉为华文作家书写哈佛第一人。陕西人民出版社《域外著名华文女作家散文选集》、大象出版社《世界(纪)华人学者散文大系》都收入她的书和散文。

张凤生于台北近郊淡水,长于台北,祖籍浙江平湖。从小学到中学,一路学业优秀,初中上的是名校北一女中分部,因为成绩好,便保送直升高中部。由于喜欢文学历史,考入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在校时是模范生,获学士学位。七十年代中,在出国潮的带动下来到美国,在密执安州立大学读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八十年代初搬到波士顿,夫君黄绍光博士担任哈佛核磁共振实验室主任,她到哈佛燕京图书馆工作,至今已有二十多年。

张凤学历史出身,在图书馆工作,平时交的朋友又是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大家,所以她对北美汉学的传承、流派、人物、特点了解十分透彻,她所写的书及文章,对两岸三地研究海外汉学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她写的戈鲲化、张爱玲在哈佛的文章,弥补了有关研究的史料不足。原北大主管人文教学的副校长、历史系主任何芳川生前十分重视张凤所做的工作,他的学生侯颖丽到哈佛留学后,找到张凤告诉她这件事,张凤才知道还有这样一位知音。

与白先勇在复旦演讲后合影(照片由张凤提供)
与白先勇在复旦演讲后合影(照片由张凤提供)

这些年,大陆、台湾、香港的传媒如联合报、自由、中国时报、侨报、世界日报、星岛日报、大公报、参考消息、文汇报、读书、新华文摘、文史哲、明报月刊、亚洲周刊、传记文学、联合文学、汉学研究通讯等纷纷报道张凤的写作经历,称赞她具有”历史家天生的使命感,以独特的经验,撷取题材和第一手资料,引领潮流又十分出众。””文笔深情绵邈﹐显示出文学与历史的双重魅力,可诵可赞,…为历史补白。” “北美第一部华人’学术因缘’,为文化中国招魂。””作品成功之处在于给人以历史感、文化感、民族性。”

这些年张凤多次往返台湾、大陆、香港,在中国社科院、北大、复旦、清华、北师大、华师大、南大、浙大、台大、中山、台湾师大、政大、新竹清华,台湾交大、东海、辅仁、暨南、岭南、浸会、香港中文大学以及作协等演讲,介绍北美汉学,尤其是汉学重镇哈佛的人与事,很受听众欢迎。她自己也开博,她的博客今夏获台湾资策会第三届文学艺术类部落客(博客)百杰奖。

张凤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夫唱妇随在哈佛多年,一女二男也已长大成人,女儿纽约大学商学院毕业后留在纽约工作,大儿子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只有小儿子在身边,在波士顿学院学习。张凤不仅推广中华文化,也言传身教,她的三个子女都是在美国出生的所谓ABC,言行举止完全美国化,但待人接物还是十分”中化”。张凤的母亲已经九十岁,体弱多病十二年,常常需要人照看,这个责任自然就落在张凤身上。看到母亲照顾外婆十分辛苦,几个孩子都表示要为母亲分忧。张凤欣慰地说,这几个孩子在我们的教育下,他们还保留着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作家林徽音曾提到过:”我们的作品会不会长存下去,就看它们会不会在那些我们从来不认识的人–我们作品的读者,散在各时、各处互不认识的孤单的人–的心里。” 有评论说张凤的文字”全以书写内涵受到两岸各地学界或知识界认识和完全不认识之人的重视。”对于一个以写作为己任的作家来说,我想这应该是最令人欣慰的了。

相关博文:

在美华人系列(1: 周谦教授的不谦

在美华人系列(2: 喜欢宜居城市的MIT教授张永和

在美华人系列(3):耶鲁出身的名厨蔡明昊


在美华人系列(4):服装设计师吴季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