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院民主、人权与劳工事务局(Bureau of Democracy, Human Rights and Labor)代理副助理国务卿迈克尔•科扎克(Michael Kozak)说,年度《各国人权报告》( Country Reports on Human Rights Practices)是阅读人数首屈一指的国务院报告,每年网上阅览人次超过100万。
读者通过国务院的在线资料库(online database)不仅可以按照国名,而且可以按照问题类别查看信息,如:妇女权利或少数群体权利,言论自由,劳工状况或监狱条件等。
国务院为什么发布这些报告?
一些批评人士提出,美国通过这项报告对其他国家“评头论足”,但是科扎克表示,“这不是我们发布报告的目的”。他说:“我们这样做是为了给我们自己提供情况,以便在决策过程中对打交道的对方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美国国会从上世纪70年代中开始责成国务院提供年度报告,以便对接受美国援助的国家的人权状况作出官方评估。报告涵盖的国家后来扩大到所有193个联合国成员国以及属地和其他政治实体。
美国官员运用人权报告的资料帮助确立有关政策方针,如安全和贸易协议、与国外官员的会晤、个人庇护或难民身份申请等。
《各国人权报告》以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及其后的有关人权条约作指针,不作法律结论,也不对国家进行评分或宣布它们是否达到标准。
科扎克说:“它为读者提供信息,从而让他们作出判断。它让事实本身说话。”
国务院如何了解情况?
科扎克说,“我们向每个国家提出同样的问题”,一个国家无论与美国的关系如何,都受到同一标准的衡量。美国所有驻外使馆都有人权官员,负责从所在国的政府、新闻报道、地方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关注该国人权状况的人那里收集信息。

似乎带有讽刺意味的是,人权纪录良好的国家的报告篇幅往往较长,科扎克说,这是因为这些社会更加透明,它们有自由媒体对有关侵权的指控进行报道,有开放的法律系统,有自由活跃的工会和维权人士,因此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为使报告篇幅适中,美国人权官员的做法是,在指出一个践踏人权的问题——如酷刑——后,列举一个典型实例,而不是罗列所有个例。
这份报告反应出人权在美国总体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位置。科扎克说,即便这种“只列事实”的做法没有导致美国在所有情况下改变政策,但“它意味着我们了解打交道的对方,不会自认为因为一个政府在与我们就某些问题进行合作,它就一定尊重其本国人民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