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电话簿”完全转交国际性群体管理

(State Dept./Doug Thompson)

美国政府按照早已拟定的计划,将原来对因特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承担的适度的监管责任转交全球性多利益相关群体。

ICANN设在洛杉矶(Los Angeles),负责顶级域名的分配事宜,以利电脑从任何地方即时连通有关网站。

人们在浏览器的地址栏输入的URL时,可以发现在网址尾部的“.”后出现由字母组成的顶级域名,例如.com、.gov、或 .biz,还有.uk、.cn, 或ru 等国家代码。

ICANN 为全世界各地的国际注册机构提供由一组组数字组成的完整地址,然后由因特网供应商为网站和连通因特网指定域名。

例如,点击share.america.gov实际上进入了以104.16.115.132为代表的网站。ICANN负责管理这些被称为因特网“电话簿”的数据,这些数字与网址完全一致。

(State Dept./S. Gemeny Wilkinson)
(State Dept./S. Gemeny Wilkinson)

会发生哪些变化?

没有多大的变化。全世界有30亿因特网用户,人们甚至不会发现有任何变化。从技术方面说,美国商务部(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与ICANN签订的合同要求保证因特网的开放性及其技术支柱的稳定性,但允许合同到期失效。

美国商务部从未正式对ICANN实施监管,也没有对ICANN的决定动用否决权。2015年,美国政府对拟议为色情网站采用.xxx域名一事表示关注,但ICANN仍然创建了这个域名。

美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因为因特网最初发源于美国的一个雏形系统,被称为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网络(Arpanet),便于学术研究人员通过电话线铁路相互进行电脑间的对话。随着这个网际网络逐步扩大,联邦政府机构支持民间电脑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开创了第一代域名。

早在几乎20年前,华盛顿(Washington)就对因特网后端技术操作的控制采取第一项私有化措施。

美国政府1998年发布的报告写道,“因特网源于美国的一个研究性工具,目前正迅速发展成商务、教育和通讯领域的国际性媒介。日益增多的因特网用户位于美国境外。这些利益相关方都希望在因特网协调方面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一只手从带有ICANN 标记的讲台上伸出 。(© AP Images)
2012年,ICANN 主管人员在伦敦(London)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回答问题。 (© AP Images)

同年建立的ICANN管理机制历来具有国际性,有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与其中。ICANN表示,该机构历来根据电脑专家、商业利益、注册机构和因特网供应商、公民社会团体、政府等方面的意见采取一致通过的形式作出决策。

某些国会议员反对美国商务部退出有关事务,强调专制国家将获得扼杀因特网的机会。

支持者认为,现在的做法可以使管理的责任保留在学术界、公民社会、终端用户等代表因特网多样性的群体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