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邀请民众通过白宫网站向政府请愿

白宫的We the People网页页面(http://www.whitehouse.gov/wethepeople)

上个星期四,白宫网站宣布即将开通一个新功能,就是鼓励民众就国家面临的重要议题上网,提交请愿书,或者附议别人已经提交的请愿书。只要13岁以上,都可以发起或参与请愿。如果你提交了请愿书,就要想办法让大家支持你的建议,利用脸谱、推特等各种网络社交工具,甚至口口相传,让朋友、家人和同事都知道你的想法。一旦请愿书附议的人数达到限额(暂定为5千人),白宫就会处理并给予正式答复,还会负责将请愿书提交给制定政策的相关部门。

白宫的这个网页起名为“我们人民”(We the People),这是美国联邦宪法序言的开头三个字,不但是美国人引用宪法时最常用到的部分,而且成为世界上广泛用来强调人民高于任何权威的表述方式,包括联合国宪章序言的开头也采用了这个说法。

美国人向政府请愿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殖民地时期,人们就继承了在母国就重要事项向统治者请愿的习惯。但是当时的英国国王常常不但不认真听取臣民的愿望,还派遣军队对不满的民众实行血腥的镇压。最有名的一次请愿发生在波士顿倾茶事件之后,为了避免在列克辛顿和康科德爆发的武装冲突扩大为全面战争,第二次大陆会议就曾经向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发出过“橄榄枝请愿书”。

美国建国之后,第一届国会制定的《权利法案》明确列出了人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其中的第一条就把“向政府请愿伸冤”列为人民应该享有的、国会不得立法加以剥夺的自由权利之一。自那以来,人们因为大大小小的冤情,包括因为政府的某项政策影响到自身的利益因而采取请愿的方式争取改变政府的施政方针,就成了普通人参与政治的一种重要手段。

举一个我刚刚经历的例子。前不久参加了附近社区的夏令游泳比赛(见7月21日的博文“黄貂鱼游泳俱乐部的暑期夏令营”)。朋友在赛场向我介绍了一位正在征集签名的女士玛丽。玛丽是五个孩子的妈妈,她们家附近有一所高中,旁边是一个已经有20多年历史的小型私立学校,招收从幼儿园到初中的学生。去年因为经营困难,向县政府申请将所拥有的5英亩土地变更为商业用地,在保留并扩大原有学校的同时,增添包含快餐餐馆在内的商业经营项目。

玛丽和她的不少邻居原来决定搬到这里来,很重要就是看中了这里的人文环境。如果这块土地变成商业区,不但将违背他们的意愿,而且可能造成难以容忍的噪声、气味和交通拥堵。尽管今年年初经过一系列的听证会,县议会已经决定暂时停止这个项目的审议,但是校方仍然在进行努力,完善改建方案,争取再次将计划提上日程。为了防止这个项目死灰复燃,玛丽征集人们在一份请愿书上签名,要求县议会彻底堵死将这个紧邻学校的地块变成商业用地的企图。

县议员对我们请愿书的回信

因为我家也在同一个选举地区,符合请愿签署者的地理条件,所以我就在玛丽给我的请愿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写下我的家庭住址和电话等可以查证的信息。时隔半个月,邮箱里收到一封信,是代表我们选区的议员寄来的。他告诉我收到我们的请愿书之后,县议会经过讨论和表决,以5比3否决了那项土地变更申请。

我们选出来的这位议员名叫马丁∙诺荷,他说“这封信是回答你最近签名的请愿书”。他还说,公民的意见对于一个繁荣的社区至关重要,有助于县议员们做出适当与合理的决策,从而保证我们大家的生活质量。他很高兴我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同时欢迎大家今后随时对自己关心的问题提出任何建议。

白宫网站直接邀请全国范围内的民众向奥巴马政府请愿的做法是前所未有的,这也只有在网络技术发展的今天才有可能实现。尽管它现在还在筹备之中,人们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反应。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已经在白宫的网站上面登记,期望在第一时间得到请愿网页正式开通的信息。也有人在报刊或者博客上面写文章谈自己对白宫这一举措的看法。

美国著名的网络论坛“大构思”(Big Think)就有署名文章专门对此发表评论,讨论它的可行性,指出可能出现的问题。比方说,如果就同一项议题有两派不同的意见,都分别提出了请愿书,一派征集了5万签名,另外一派有10万人支持,那么签名人数的多寡是否会对白宫或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造成影响等。评论的最后说,因为这个项目尚未正式启动,所以问题多于答案十分自然,但是提出问题从来不嫌早。我的看法是,这种对政府的任何一项举措都要评头品足,正说明了美国人民参与政府决策的习惯。

让我们预期这个以“我们人民”为题的网络工具给大家参与国家管理提供一个有效的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