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遭遇自然灾害的地区进行灾后重建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时需要付出多年的努力才能见到成效。尼泊尔在一年前遭遇严重地震后利用技术创新的成果重建家园,至今已取得良好的进展。

2016年4月25日恰逢尼泊尔遭受里氏7.8级地震一周年。当时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Kathmandu)附近发生地震,导致近9,000人丧生,尼泊尔、印度、中国和孟加拉国有660多万人受到这次地震的影响。

地震发生后不久, 救援人员立即赶赴灾害现场抢救生还者。运送紧急救援物资和提供医疗服务的工作也随即展开。

Soldier carrying young child in front of helicopter (DOD)
尼泊尔士兵送受灾地区的孩子去加德满都的医疗服务区接受治疗。 (DOD)

当时救援人员利用两台FINDER (搜寻受灾人员及紧急救援设备)搜寻生还者。这种设备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土安全部(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共同开发,用于进行运动位移监测,工作原理与NASA测量空间轨道的方式完全相同。

救援人员利用这种设备探测人体的心跳,在乔塔拉(Chautara)发现了4名被困在瓦砾下3米深处的男子。这种探测设备的软件可以在瓦砾中区分动物和人体的心跳,有效范围可达10米之遥。

技术继续发挥作用

尼泊尔地震发生后,人道主义形势稳步得到改善。但由于众多建筑被毁,人们正依靠技术力量继续进行长期重建。

  • 加德满都生活实验室(Kathmandu Living Labs)主任纳马∙布达托基(Nama Budhathoki)说,他们在地震灾区利用平板电脑和智慧型手机的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功能确定所有建筑物的位置,同时通过摄像头拍摄受损状况,此外还利用软件应用程序搜集受灾民众的信息。至今工程技术人员已经上传了700,000 多所建筑物的资料。
  • NASA 和美国国际发展署(USAID)的合作项目SERVIR可提供卫星数据追踪气候变化的情况。该项目在加德满都、非洲东部和湄公河(Mekong)下游地区设立了支持地震救灾的技术中心。

美国已为尼泊尔救灾提供1.3亿美元的援助。尼泊尔-美国继续相互合作,加之尼泊尔有众多精通技术的人才,这些有利条件为尼泊尔战胜恢复重建过程中的挑战增添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