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所在地区是1970年代末期以后发展起来的华盛顿卫星城之一。很多中产阶级中下层宁可选择上下班跑路,而在此地买比较便宜舒适的住房。人来得多了,造成了交通堵塞,就有了上一篇提到的共乘车道。
共乘车道是个很好的构想,但是也有一些人难以利用这项措施。比方,三个人要家住在附近,上班的地方也不能离得太远;此外,上下班的时间要差不多;还有,至少要有一个人上班的单位或附近有免费或价格可以承受的停车场;另外,现在提倡远程工作,有的人一个星期只有两三天需要去单位上班,更加难以找到乘车伴侣。
当然,你也可以乘坐公交车。美国不像欧洲或日本,公共交通本来就不怎么发达,而且费用可观。从我们家进城,单程车费6.5刀(用储值乘车卡4.75刀;老年人非高峰时段3.25刀),一个月得准备两百刀左右的交通费。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有,就是搭便车。
有的人临时有事进城,而且还必须开车;还有人就是喜欢自己开车进城上班,又不愿意和别人固定搭伴,他们就开车到公共停车场搭上两个人,这样就可以在高峰时刻利用共乘车道,节省很多时间。
我们那个地区,有两三个大型免费停车场,进城方向的公交车在那里都有车站。就在车站附近,搭便车的人们约定俗成地形成几个排队的地方,有去春田镇地铁站的,有去五角大楼的,有去城里联邦政府各部集中地区的。你把车开到相应的排队点,窗户摇下来,一声招呼:“勒芳广场(L’Enfant Plaza)”,立马队伍最前面的两位Slugger就上了你的车。有人可能嫌你要去的地方不够理想,就把优先权让给下一个人,自己再等下一辆车。上车相互点点头,打个招呼,进城去也。
一般情况下,大家闲聊几句天气、早间新闻之类就打住,车主专心掌握方向盘,乘客打个小盹,或者看书看报,偶尔也会碰上喜欢和生人聊天的主儿。进了城,车主会问乘客什么地方下车最方便,乘客也不会提过分的要求。到地儿啦,大家互相说一声谢谢、再见,就各奔东西,没有金钱的交易。
下班的时候也是一样。只不过在城里不像郊区的停车场那样方便。自动形成的搭车点都在交通干线上,如果是人等车还好,如果是车等人,就会堵塞交通。听一位过去常常搭便车的朋友告诉我,警察曾经对在搭车点等人的车按违章停车罚款。
和国内朋友谈起在美国搭便车,都说在中国没法儿实行。第一没有这种共乘车道的观念、基础设施和规划,第二人们可能担心遇到坏人,当然还有谁占便宜谁吃亏的问题。比如,北京奥运期间实行单双号,还有按尾数车号限制进城的办法,并没有起到共乘的效果。倒是听说有的有钱人干脆再买一辆车,号码错开。我觉得,随着环保意识的加深,人们会越来越倾向于节约能源,大至政府,小到个人,绿色从我做起,这种搭便车的做法将来有可能走向中国。
(Slugger或Slugging来自英语Slug,它有一个意思是非法地用形状大小类似的金属片代替硬币,用来开启投币式售货机,或者用于停车计价器。人们用它戏称为了凑足共乘车道人数要求的搭车人。大约十年前,一位家住纽约的华人朋友回国探亲,带回来一批人民币5分硬币,他说和美金25分硬币大小相同,可用来代替停车。过了一段时间又听他说,5分人民币硬币在纽约市的停车计价器不管用了,可能人家采用了重量或者其他识别技术。这位同胞的做法有损华人形象,令人不敢恭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