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留给世界的无价之宝

阿尔村的一对身着传统服饰的羌族男女。阿尔村是中国一个拥有500名居民的羌族小山村。在美国文化保护大使基金的资助下,羌族文化得到记录,以便代代相传。(美国国务院)

如果你问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World Monuments Fund)总裁邦妮·伯纳姆(Bonnie Burnham),为什么她有如此高的热情挽救美轮美奂的建筑文物,她会告诉你,这一切都始于她中学时期看过的一场幻灯片展示。

伯纳姆说,在那次展示中,16世纪的建筑大师安德烈·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的杰作圆厅别墅(Villa Rotonda)出现在银幕上, “我从未见过如此不同寻常的建筑。”

建于16世纪意大利的圆厅别墅保存完好,它影响了世界各地的建筑,其中包括白宫和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的蒙蒂塞洛(Monticello)庄园。 (Wikimedia Commons/Hans A. Rosbach)

她补充道:“发现认识圆厅别墅对我来说是一段旅程的开始。”她后来成为设在纽约的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的负责人,这个机构致力于保护世界各地著名的古纪念碑、古建筑和遗址。

她说:“许多曾影响了人类文明的标志性遗址和悠久的传统正濒于危险的边缘。”特别是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里,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珍贵建筑“正在倒塌并消失”。

2001年,美国政府设立了美国文化保护大使基金(U.S. Ambassadors Fund for Cultural Preservation),以维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文物和考古遗址,这些国家的文化宝藏由于环境的危害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动荡,还有资金等其他资源的短缺而受到威胁。

中国阿尔村的羌族人在庆祝自己的祭祀塔得到修复,这是由美国文化保护大使基金资助的一个项目。 (美国国务院)

美国文化保护大使基金资助的项目还包括帮助各国保存并记录土著人民的语言、仪式、传统手工艺、音乐和舞蹈等非物质文化

迄今为止,美国文化保护大使基金已在超过125个国家资助了约860个项目,总计提供了五千万美元。

伯纳姆补充说,“我们保护了各种遗址、博物馆馆藏和濒临失传的传统,这种做法收效甚佳。”

美国大使馆和当地文化传承的倡导者们通过讨论来确定哪些属于濒临危险的标志性建筑、收藏品、语言、习俗和传统。

美国文化保护大使基金的项目主任马丁·帕西勒(Martin Perschler)表示:“与当地各利益相关者合作,对于保证完成大使基金的使命及其成功至关重要,通过与这些社区紧密合作,我们表现出对他们文化传统的尊重,同时共同制定方法和战略,以帮助他们保存自己的一部分重要历史。”

在老挝,瑶族(Yao Mun)少数民族年轻的神职候选人穿上礼袍参加道教仪式。在美国文化保护大使基金的资助下,瑶族人民的传统已被详尽地记录下来。(美国国务院)

三处珍贵遗产得到保护

在美国文化保护大使基金的资助下,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将其语言和习俗记录下来传给子孙后代,并将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中结构几乎被毁的祭祀塔修复。

美国文化保护大使基金还资助一名人类学家来到老挝一个偏远的村庄,并帮助那里的原住民记录他们的道教仪式,而且还举办了一个相关的博物馆展览。

玻利维亚建于18世纪的拉古纳斯教堂(Lagunas Chapel)是在美国文化保护大使基金的资助下得到重建的。当地社区成员(小图)在重建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国务院)

在玻利维亚,美国文化保护大使基金帮助土著牧民社区重建了牧民祖先建造的几处殖民时代的教堂,它们在建筑史上有着重要价值,但受损严重。重修后的教堂现在用于敬拜,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旅游业收入。

伯纳姆说,美国文化保护大使基金通过与世界各地的社区合作以保护文化瑰宝,让我们谨记“这些遗址、文物和传统的重要价值,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