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陆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白求恩,他是抗日战争时期援华的加拿大医生,在救治八路军伤员时感染病毒不幸去世。在美国有一个和白求恩的英文名字相同的黑人妇女,为了区别起见,我们将她的名字译为玛丽∙麦克劳德∙贝休恩(Mary McLeod Bethune)。她从19世纪末开始在美国南方从事黑人的教育事业,直到1955年去世,为提高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和争取平等权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生前她是罗斯福总统时代担当少数民族问题咨询角色的“黑人内阁”的唯一女性成员,去世后她的塑像在华盛顿国会大厦东面不远的公园里和林肯遥相对望。

玛丽∙贝休恩1875年出生于南卡州梅耶斯维尔。她的父母和前面的15个兄弟姐妹都生为黑奴,在南北战争之后的重建时期获得自由。玛丽的父母虽然获得了自由,但是没有钱,所以只好继续为农场主打工,直到攒够了钱,买了自己的房子,才脱离了原来依附于人的地方。玛丽就是他们家第一个生为自由人的成员。
玛丽童年时代美国南方的教育事业远远落后于北方。当时全国的文盲率为9%,南方白人的文盲率在25%以上,而黑人文盲率则超过70%。幼年的玛丽跟妈妈去白人幼儿园送洗好的衣服,那些从未见过的玩具让她惊异,而当她翻开一本书的时候,却被一个白人孩子夺走,并轻蔑地对她说:“你哪会看书!”这句话对她幼小的心灵以巨大的冲击,白人和黑人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原来差别就在这儿!她以后读书——教书——从政、努力让所有黑人都和白人一样可以自立的人生道路起源于此。
当一位黑人妇女在玛丽的家乡开办长老会教会学校的时候,为了生计他们全家都要下地干活,即便如此

玛丽的父母也只能够负担一个人的学费,七岁的玛丽就成了唯一的选择。她每天徒步往返于八公里之外的学校,在学校她尽可能多学,晚上回家在烛光下写作业,还将她白天学到的教给父母和兄弟姐妹。五年后正当家庭经济面临困境的时候,一位远在丹佛的白人妇女玛丽∙克里斯曼提供奖学金让玛丽得以到北卡的康科德继续学业,三年后又资助她到芝加哥的穆迪学院深造。在穆迪学院玛丽是唯一的黑人学生。在康科德和芝加哥的经历使得她更加坚信教育是黑人摆脱贫穷的必要途径。
玛丽∙贝休恩从穆迪学院结业后先后在南方的黑人学校任教,随后在佛罗里达州的帕拉特卡、德托拉海滩和杰克森维尔创建自己的学校,容纳黑人和白人的儿童入学。在那个时候,美国黑人最知名的领袖人物是杜波伊斯和布克∙T∙华盛顿。杜波伊斯比较激进,他主张应该大力提倡黑人接受高等教育,而华盛顿则比较强调职业教育,让大多数黑人可以自立。玛丽采纳了华盛顿在佐治亚州梅肯创办的塔斯基吉学院的经验,因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捐款源源而来,包括著名的宝洁公司创始人之一的詹姆士∙冈博尔、怀特缝纫机公司老板怀特和约翰∙洛克菲勒等。她的学校由最初只能招收5名学生到两年后就扩大到250名学生,最后和库克曼男校合并,成为男女合校的杰克森维尔贝休恩-库克曼学院,玛丽担任该校校长直到1942年。尽管她和杜波伊斯在黑人教育问题上观点分歧,但是她并不固执己见,在她的学校中也设置了文学、科学等学科。

教育事业的成功使得玛丽∙贝休恩成为黑人特别是黑人妇女的代言人之一。1935年她创建了黑人妇女全国委员会,1936到1943年间,罗斯福总统任命她担任新建立的国家青年局的黑人事务部主任,在新政和二战期间,她是罗斯福总统的黑人和民族事务政策主要的咨询专家之一。她和罗斯福夫人之间有深厚的友谊。当总统夫妇到阿拉巴马州伯明翰访问的时候,总统夫人坚持要打破南方的隔离传统,让玛丽∙贝休恩坐在总统的身旁。而且因为这层关系,“黑人内阁”当中只有她具有进入白宫访问总统一家的特权。
玛丽不仅在黑人的教育事业上成就卓著,而且在争取黑人的平等地位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建立贝休恩-库克曼学院的时候,她就坚持不仅男女合校,而且黑人和白人合校。她还在星期日开放学校供游人参观,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在当时的南方是一个创举。她的杰出贡献使得她和杜波伊斯等三人代表美国全国有色人种进步协会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在1973年入选美国妇女名人堂,1985年美国邮政局发行她的纪念邮票。
她的塑像1974年在林肯公园落成,雕塑家是著名的爱因斯坦雕像和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大厅的肯尼迪头像的创作者罗伯特∙伯克斯。塑像表现的是拄着那标志性的手杖的玛丽,正在将象征知识的书卷递给黑人孩子。和她那个时代很多著名黑人领袖明显的黑白混血外貌不同的是,伯克斯用他那独特的气焊切割的手法,将一个黝黑的、地地道道的慈祥黑人母亲的形象揭示在人们面前。塑像揭幕的那一天,有25万人前来观礼。从此,林肯公园成为除了林肯纪念堂之外,人们举行有关种族平等活动的地点之一。如果您来华盛顿参观国会大厦,不妨抽一点时间,往东走10分钟到林肯公园,看看这位身高只有5英尺多一点的矮小黑人女性,因为努力实现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与高大的白人总统林肯一起受到后人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