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段蒙尘的历史。知青、插队、集体户、兵团等名词,对当代青年是如此陌生,以致即便父母身为知青的很多人也说不清楚。
在那动乱岁月里,将近两千万城市中学生,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中断了正常教育,无奈远离父母家庭,落户穷乡僻壤,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心智和身体发育时期。广袤的山川土地拥抱了他们,纯朴宽厚的乡亲接纳了他们。他们脚踏黄土背朝天,对未来不抱奢望,但是依然憧憬;他们正值青春萌动,却不知归属何方;一代人落入社会底层,却也孕育了一颗颗苍凉而高贵的心灵。
斗转星移,这批人中居然有成百上千飘洋过海,在美国落地生根。为了解这个特殊华

人群体在美国的生活,上个星期六元宵节前夕,我特地去参加”华盛顿中国知青协会”的闹新春联谊晚会。
晚会在华盛顿郊区一所中学带舞台的餐厅兼礼堂举行。场地可容纳三四百人,除了舞台前面留下一块空地外,按照知青插队的地域分成东西南北四区,整个礼堂全部占满。首先是品尝各自带来的家乡美食,接下来是将近三个小时的歌舞表演和分区挑战比赛。
比赛要求演唱伴随这一代人成长的少儿、青年和中年歌曲–“小喇叭开信箱”、”小白船”、”友谊圆舞曲”等把大家带回到那无邪的日子。插队地方的乡土舞蹈和小品–“达坂城的姑娘”、”美丽的草原”等,又让大家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各区挑战此起彼伏,屡现高潮。

参加晚会的有的带来全家老小,有来美国探亲的老插,还有好几对一方为知青的异国联姻夫妇及子女。几百人当中有声乐好手,有编舞能人,有影像专家,更多的是热心公益的各界人士。他们不少是1970年代末期和之后上了大学,有的还在国内或美国读了研究生。他们都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他们有的在公司或政府部门工作,有的自行创业,还有的已经或接近退休。
我抓住时机采访了协会的负责人,了解到华盛顿知青协会成立于2006年,目前有三百多注册会员。协会经费来自会费(每年15美元),理事会由会员选举产生。每年有两次固定活动,一是中秋晚会,再就是春节晚会。不固定的活动则由协会的专业小组召集,比如读书会、歌唱舞蹈诗歌、烹饪种菜养花、乒乓篮球、游轮旅行等。
晚会上我旁边是一对来探望子女的老知青夫妇。他们都已退休,儿子一家在美国”洋插队”。看到有这么多和自己经历相同的人们载歌载舞欢度春节,还有自己的组织,无疑有助于他们对正在犹豫的是否”落户”美国问题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