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美中人文交流磋商机制(U.S.-China Consultation on People-to-People Exchange, CPE)将在华盛顿举行年会。这是该机制去年5月在北京创建之后的第二次高层对话,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与中国国务委员刘延东将再次会晤,就美中两国人民之间进一步扩大交流交换意见。
在这次CPE年会之前,国务院教育文化事务局和国际信息局采访了六位参加美中之间交流活动的年轻人,请他们谈谈在对方国家学习和生活的体验。访谈是在位于雾谷的乔治华盛顿大学校园露天进行的。当天正值春寒料峭,北风不时卷起几片残余的落叶,似乎想阻挠波瑟芬一年一度返回人间。阴云的间隙偶尔撒下几缕阳光,带来的一丝暖意瞬间就被寒风吹散。但是被访者却似乎沉浸在异国他乡的温情之中,对着摄像机侃侃而谈,与大家分享他们的经验:

麦德威(David MacDonald),本科读的是芝加哥大学,2009-2010年参加富布赖特计划在中国学习,目前在国会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实习,计划今年秋天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高级国际研究学院的硕士学位。
麦德威上大学之前就对中文有兴趣,大学一年级时中文老师鼓励他去中国,所以利用一个学期到北京,在 6个月的时间里主要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掌握了日常生活用语。他在参加富布赖特计划之前已经学习了5年中文,但是做研究的时候发现中文还需要提高。他的富布赖特研究课题是中国对犹太人问题的了解状况,以及这种了解如何影响中国的犹太问题外交政策。麦德威还在课余时间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做义务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他的研究工作。
在中国的时候,麦德威感觉中国人很好客,一起出去吃饭,请他到家里去,甚至邀请他去他们的老家玩。他觉得在中国最大的收获是学会如何与中国人友好交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学会怎样适应新的语言和文化环境,实现自己的目标。
麦德威认为如果想真正了解中国,必须到中国去生活与工作。他在中国的时候,与楼下邻居经常聊天,谈中国,谈美国,聊文化和社会。他的结论是,国际交流对互相了解非常重要。

欧美林(Mary O’Loughlin),毕业于乔治敦大学,参加富布赖特计划于2009-2010年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现在任职司法部。
欧美林18岁上高三的时候,作为交换学生在北师大二附中学习了一年,从那以后,她就爱上了中国。后来加入富布赖特计划到中国武汉,研究项目是环保政策,具体来说是塑料袋的使用问题。2008年中国出台了一项全国性政策,限制塑料袋的使用。她申请的研究项目是在该项政策实施一年后,到中国实地了解它是如何实行的,以及该政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
除了富布赖特的研究项目之外,欧美林还在武汉大学法学院上课,读国际环境法,她也兼职教授一些国际环境法的课程。
到中国学习中文,进行研究工作,欧美林觉得最难的是汉语有四个声调,不同声调意思可以完全不同,非常难学难记,而这些在英语里是没有的。课余时间欧美林常和中国朋友一起打乒乓球和羽毛球,品尝中国的美食,也有机会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欧美林认为人民和国家之间要增进了解,最好的办法是互相交流。现在回到美国工作,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经验对她如何看待中国的事情有很大的帮助。

蒯婧(Kuai Jing),一个开朗的80后中国女孩,毕业于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09-2010年四年级的时候,入选美国国务院教育文化事务局的全球大学本科生交流计划(Global Undergraduate Exchange Program,也叫Global UGRAD Program),到乔治华盛顿大学学习一年,回国毕业后又申请留学签证,目前自费在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国际传播学硕士学位。
因为蒯婧从初中就开始学英语,她感觉到美国学习语言不是一个大问题,不必担心语法错误,也不需要捉摸用词是否恰当,美国人会很耐心地倾听,只要大胆开口说就好了。
在美国学习和生活,蒯婧还参加了很多社区公益活动,比如到DC Kitchen(DC厨房,一个慈善组织)做义工,给穷人提供食物,还教20多个美国人学习汉语,她很高兴有机会向美国人传递中国文化。
在中国的时候,蒯婧说她从来没有机会与这么多老外在一起,而在这里,接触到的人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和他们的交流不但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各种问题。她还说美国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和志愿工作机会,她自己就在两个不同的机构实习,这样可以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践。
蒯婧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中美之间的交流也会越来越多,人民之间会更加了解。比如美国人会知道中国不是人人都吃狗肉,中国人也会知道美国人非常友好和善良。她说只有亲身感受才会更加清楚事物的真相。
明天我们将继续刊登对中央财经大学英语教师傅强(Fu Qiang)、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娜(Zhang Na)和美国海军军官学院毕业班学员顾达文(Gustavo Hernandez)的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