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画卷开拓者篇名画赏析之一:《保罗•瑞维尔》

“美国历史画卷”(Picturing America)是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2002年启动的“我们人民”(We the People)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加强对美国历史和建国原则的研究及理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该图片集把美国一些最重要的美术作品带进全国各地的教室,帮助学生们通过一些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来了解美国历史和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展现这个国家所经历的艰辛与辉煌。我们将在每周五为世界各地的中文读者献上这套历史名画赏析,希望借此为有意探究美国历史的读者开启一个独特的窗口。

 

图片介绍:约翰•科普利(1738-1815),《保罗•瑞维尔》,1768年。帆布油画,35 1/8 x 28 1/2英寸(89.22 x 72.39公分)。波士顿美术馆,瑞维尔家族约瑟夫﹑威廉及爱德华共同捐赠。照片版权2008,波士顿美术馆。

图片赏析:当保罗•瑞维尔以他那传奇性的午夜策马奔驰,将英国人来了的讯息传给爱国志士时,约翰•科普利已经移居伦敦。数年之前,他为保罗•瑞维尔画了这幅肖像,当时的瑞维尔是波士顿的一位生意兴隆的银匠,还没有成为美国的民族英雄。虽然瑞维尔已经热衷于北美殖民地争取独立的运动,但科普利十分谨慎,没有在他的作品中显示任何有争议的主题。现在以回顾的眼光来审视这幅画,我们可以看出瑞维尔的一些重要特质:强健的体力﹑坚定的信念﹑超群的才智以及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正是有了这些特质,他才能在殖民地的历史变革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在美国殖民地,画肖像画通常被视为一门手艺,而不是艺术,且肖像的成功与否仅仅是看与真人的相似程度。由于约翰•科普利特别擅长描绘真人的实际特征,他成为第一位在自己的国家取得商业成功的美国艺术家。科普利的肖像画之所以能够作为艺术品传世,是因为它们超越了单纯的描摹,以微妙的手法反映出绘画对象的性格﹑职业和社会地位。

科普利描绘的殖民地公民大多是传教士﹑商人及他们的妻子,即早期的美国贵族。但《保罗•瑞维尔》这幅画是描绘像科普利一样对自己的手艺感到自豪的工匠。肖像捕捉该银匠工作的关键时刻:他正准备在发亮的(可能是他自己做的)茶壶的表面上雕刻图案,工具摆在他面前的桌子上。但工匠会在工作时穿一件洁净的亚麻衬衫或带金质钮扣的羊毛背心(即使衣襟随意松开)吗?那张光亮而无刮痕的桌子会是工作台吗?除了雕刻工具外,整个场景没有显示工匠特有的杂乱或任何可以暗示这是一间忙碌作坊的东西,看来这些摆设仅仅是用来暗示瑞维尔的职业。

把瑞维尔与观者隔开、让这位身着长袖衬衣的工匠透露出一种权威感的上好红木桌子也在构图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形成一个金字塔的底部,顶端是用高光强调的头部。三角构图与瑞维尔右眼拱起的眉毛相呼应,焦点落在他犀利而充满智慧的眼睛上。科普利可能用这种三角结构暗指保罗•瑞维尔与共济会(Freemasonry)的关系,那是一个以共同道德及形而上理想为基础、并宣示信仰单一神祉或最高无上神(Supreme Being)的神秘兄弟会。科普利当时可能知道,瑞维尔为共济会制作的雕刻品,里面有一个象征上帝创造力、散发光芒的全知全能之眼;该象征有时以三角形或金字塔做外框。(一元美钞背面可以看到该标志,它于1782年被纳入美国的国玺图案)。这幅描绘与新世界民主理想一致的理想化劳工画像,不仅反映了瑞维尔强有力的体魄,也暗示了手工艺者的尊严及其作品的价值。

瑞维尔的肖像一直放在家族宅第的阁楼里,直到19世纪末,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著名的诗《保罗•瑞维尔策马报信》(Paul Revere’s Ride)才使这位爱国者的故事为世人所知。1930年,瑞维尔的后裔把科普利为他们著名的祖先所作的画像捐给波士顿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