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画卷”(Picturing America)是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2002年启动的“我们人民”(We the People)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加强对美国历史和建国原则的研究及理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该图片集把美国一些最重要的美术作品带进全国各地的教室,帮助学生们通过一些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来了解美国历史和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展现这个国家所经历的艰辛与辉煌。我们将在每周五为世界各地的中文读者献上这套历史名作赏析,希望借此为有意探究美国历史的读者开启一个独特的窗口。
图片介绍:雅各布•劳伦斯(1917-2000),《黑人迁徙系列第57号图》,1940至1941年。硬纸板酪蛋白蛋彩画,18 x 12英寸(45.72 x 30.48公分)。华盛顿特区菲利普收藏中心,1942年收购。版权所有,2008年。雅各布及关德林‧劳伦斯基金会,西雅图/艺术家权利协会(ARS),纽约。
图片赏析:雅各布‧劳伦斯不需四处寻觅就能为这幅洗衣图找到一名勇敢的美国黑人妇女作为原型:他的母亲为了养活子女曾经从早到晚帮人打扫房子。她和劳伦斯的父亲都经历过“北上”,即从美国南方农村地区迁往工业化的北方,这是内战后重建以来美国黑人的一次大迁徙。这股迁徙潮从一次大战时期逐渐增强,彻底改变了纽约、芝加哥﹑底特律﹑克里夫兰和匹兹堡等大型工业中心的种族构成。
劳伦斯在新泽西州出生,13岁时他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到纽约哈莱姆区定居。1920年代的哈莱姆有很多富有才能和创造力的人,年轻的劳伦斯在知名画家查尔斯‧阿尔斯顿(Charles Alston)和雕塑家奥古斯塔‧萨维奇(Augusta Savage)的鼓励下,萌生了靠艺术谋生的大胆想法。劳伦斯后来回忆说:“她[奥古斯塔]是第一个鼓励我成为职业艺术家的人。我一直都想当艺术家,却总以为我必须同时在洗衣店或类似的地方工作谋生。”
他在1930年代中期想到以迁徙为主题作画。为了做准备,劳伦斯忆起家人和朋友告诉过他的故事,并到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哈莱姆分馆做了几个月的历史研究。他是第一个使用该重要题材的视觉艺术家,用一种独特的形式来构思,即继承西非吟游诗人(griot)的传统,以绘画和书写双重形式叙事。吟游诗人是一种职业诗人,被视作保持传统和历史知识的百科全书。
《迁徙系列》是在小纸板(这一幅是12×18英寸)上画的蛋彩画,事先要用光亮白胶打底(gesso),这种胶会在表面产生点状纹理。劳伦斯一心保持叙事的连贯性,因此在使用一种色调时同时在所有60张纸板上作画。他把素描仅仅用作导引,直接从颜料罐上色,并以有力的笔法让构图充满活力,增强了故事的节奏感。每一幅画的解说词都以不动感情的口吻写出;解说词事先写好,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而不仅仅用于解释画面。
劳伦斯经常把这场迁徙描述为“移动中的人们”,该系列作品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火车站的人群(火车站是美国成长与变化历程的一个有力象征)。在第一幅画中,人们经过标示着通往芝加哥﹑纽约和圣路易斯的入口,从观者的眼前分流而去。在最后一幅画中,他们站在空荡的铁轨后面,面向我们,漠然不动。图片说明是:“那些迁徙者源源不断”,使这幅画所传达的信息变得模糊不清,也使观众浮想联翩。那些迁徙者是要离开我们,还是刚刚抵达?我们与他们有何关系?
劳伦斯也针对出现在系列画结尾的洗衣妇提出这些问题。画面中央是她那半金字塔型的巨大躯体,透过一件醒目的白色宽大罩衫映入我们的眼帘。她的身前是一只棕色大桶,里面橙﹑绿﹑黄、黑等色的衣物构成一个漩涡,身后则是重叠的长方形,标示着洗好的衣物。她低着头,全神贯注,用足气力,以精准的方式垂直握着一只洗衣棍。这件道具为画面提供了强大的稳定力,也衬托出她的力量与决心。
劳伦斯的《迁徙系列》首先在哈莱姆区面世,后来应邀在一个原先只接纳白人艺术家作品的市中心场址展出。这次展出引来佳评如潮,后来《财富》(Fortune)杂志刊登了其中26幅作品,此时劳伦斯已在艺术界确立一席之地,并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劳伦斯原打算保持系列画作的完整,但后来同意让两座博物馆分别收藏,偶数编号的作品由纽约市现代艺术馆收藏,奇数编号的作品则由华盛顿特区的菲利普收藏中心(Phillips Collection)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