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画卷艺术篇名作赏析之九:布鲁克林桥

“美国历史画卷”(Picturing America)是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2002年启动的“我们人民”(We the People)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加强对美国历史和建国原则的研究及理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该图片集把美国一些最重要的美术作品带进全国各地的教室,帮助学生们通过一些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来了解美国历史和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展现这个国家所经历的艰辛与辉煌。我们每周五为世界各地的中文读者献上这套历史名作赏析,希望借此为有意探究美国历史的读者开启一个独特的窗口。今天是最后一期,谢谢您的关注。

美国历史画卷, 布鲁克林桥, 埃文斯
美国历史画卷, 布鲁克林桥, 埃文斯

图片介绍: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 1903-1975),《布鲁克林桥》,纽约,1929年,约于1970年印刷。黑白摄影,6又3/4 x 4又13/16英寸(17.2 x 12.2 公分)。大都会美术馆,阿诺德‧克莱恩(Arnold H. Crane)捐赠,1972年。(1972.742.3)。版权所有,大都会美术馆沃克‧埃文斯作品集。

图片赏析:当布鲁克林桥在1883年启用时,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吊桥,其桥塔则是西半球最高的建筑物。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件工程及建筑史上的杰作已开始失去令人赞叹的魅力。到了1929年,当沃克•埃文斯开始给它拍照时,该桥已成为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和曼哈顿区之间一个不会让人感到振奋的交通连接通道,每天穿梭其间的匆忙通勤者几乎不会注意到它。埃文斯的独到之处在于能够从全新的视角观察熟悉的事物,因此才能恢复布鲁克林桥过去那种令人称奇的感觉。

埃文斯从小便对摄影感兴趣,不但收集便宜的明信片,还用一部廉价的柯达相机给他的家人和朋友拍照。他曾经对文学产生兴趣,这位立志成为作家的年轻人在巴黎度过了1927年。返国后,他开始重温童年时的爱好,希望把反讽及抒情风格等文学概念运用于摄影。随着技术的发展,摄影从原先的记录和商业功能(及作为一种流行的消遣娱乐)演变为一种美术形式,但此时仍未完全摆脱19世纪西洋画的特征。但是,基于他在欧洲的体验,埃文斯把摄影转化为一门严格遵循几何规则的现代艺术。他不喜欢当时受到推崇的“艺术摄影”,而尽力通过其作品捕捉照片特有的真实感。

从他在布鲁克林高地租赁的房子的窗口,埃文斯可看到一幅美丽的布鲁克林桥景致。他希望能够近距离观察这座桥,因此用随身携带的简单相机记录下自己的印象。他所拍摄的系列照片反映了粗犷而引人瞩目的几何设计,帮助奠定了布鲁克林桥作为现代化标志的地位,也使之成为美国现代艺术家的创作主题。

在埃文斯之前,摄影者关照的是桥的侧面,拍摄的是整体建筑的大胆造型和绵延的海扇形状,还有远处的曼哈顿天际线。埃文斯则采用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给熟知大桥的观者带来震撼。在这张照片里,巨大的支架和拱门透过一个钢索网呈现出来。图中唯一可立即识别的物体是右边的灯柱,它提供了比例感,却使人无端地感到与场景格格不入。最初,放射线条的图形令人迷失方位,然而一旦我们的眼睛调适到作者的角度,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位于布鲁克林桥的中间人行道上。构图略微不对称,意味着埃文斯在拍照时稍微偏离人行道的中心点。迅速后退的钢索凸显出一个很小的透视角度,表明他把相机放得很低,甚至是放在地上。

这种独具匠心的安排让布鲁克林桥看不出有任何实用性。平常呈现20世纪车水马龙景象的这条大道,此时显得出奇地安静,没有人迹,显然作者希望人们把这座大桥视作一件艺术品。这种不寻常的视角也使背景中通常出现的城市与河流置身图外,以至整座桥看起来像是浮在空中。由于埃文斯剥离了其都市环境,布鲁克林桥也似乎脱离了自己的时代:沉重的形体和中世纪风格的支柱令人想起一座古代要塞的大门,而钢索图案则暗示某种未经验证的未来技术。在这幅异常浓缩的图片中(照片的尺寸只有摄影家携带相机的衣袋大小),埃文斯向我们展示了两个全新的重要概念,从而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布鲁克林桥的印象:一是现代性的标志,二是已经载入史册的纪念碑。

雾谷飞鸿/美国参考
http://twitter.com/MeiGuoCanKao
https://share.america.gov/zh-hans/
手机雾谷飞鸿
http://m.usembassy.gov/128065&t=d066a6d0da4e3a13f9dffed0b763262b
本文无版权限制,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