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画卷风景篇名作赏析之七:克莱斯勒大厦

“美国历史画卷”(Picturing America)是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2002年启动的“我们人民”(We the People)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加强对美国历史和建国原则的研究及理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该图片集把美国一些最重要的美术作品带进全国各地的教室,帮助学生们通过一些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来了解美国历史和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展现这个国家所经历的艰辛与辉煌。我们将在每周五为世界各地的中文读者献上这套历史名作赏析,希望借此为有意探究美国历史的读者开启一个独特的窗口。

图片介绍:威廉‧凡艾伦(1883-1954),克莱斯勒大厦,纽约42街与列克星敦大道交界处,1926-1930。钢骨、砖、混凝土、石料和金属包皮,高1046英尺(318.82米)。照片,国会图书馆印刷品与摄影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图片赏析:克莱斯勒大厦只能诞生于1920年代曼哈顿的充满竞争的环境。当时美国经济一派荣景,写字楼短缺,都市建商被鼓励向高空发展。1926年,汽车工业的巨头之一瓦尔特‧克莱斯勒(Walter P. Chrysler)加入了一场暗中较劲的竞争,即在纽约市建造最高的摩天大楼。他希望这座大楼有足够的高度,能够象征他在实业界令人惊叹的崛起。布鲁克林出生的建筑师威廉•凡艾伦(William Van Alen,1883-1954)以前卫而豪华的设计闻名,他设计了一座77层大楼来满足克莱斯勒的愿望,这是世界上第一座高度超过1000英尺的建筑。

克莱斯勒大厦的金字塔造型源自一条1916年的城市建设法令,该法令要求大楼在加大高度的同时内缩,以避免遮挡投射在街道上的阳光。这条限制使建筑师在都市设计中能够采用更具雕塑感的形态。此前,毫无特色的、如同长方形大盒子一般的高楼已经开始占据整个城市;在上述法令颁布后,则涌现出一批独具创意、造型生动的建筑,为曼哈顿的天际线增添了趣味和变化。该法令还促使建筑师们关注大厦的顶部。克莱斯勒大厦的顶端有七层圆弧叠加,每一层都向内缩进,给人一种超出实际高度的幻觉。风格独特、嵌有狭长三角形的半圆形装饰图案曾被比喻为破云而出的太阳,但也会使人联想起汽车的轮盘。

凡艾伦对美国建筑的独特贡献是将装饰艺术的视觉词汇运用于现代高层建筑,这是一种强调流线型主题并经常采用非传统材料的一种国际装饰风格。为了让克莱斯勒大厦与众不同,凡艾伦选择了适合机器——特别是汽车——时代的主题。尖顶上闪烁的不锈钢镀层让人想起一辆新车的发亮铬面。别具一格的美国老鹰头从建筑的一些角落伸出来,与歌德式大教堂上的滴水嘴相映成趣。其他角落则装饰着克莱斯勒汽车的有翼水箱盖。一个装饰用的壁缘上嵌有一圈轮盘盖的图样。

如果说外部装饰加强了这座大楼的现代感,内部的设计则是在唤起遥远的过去,并使克莱斯勒大厦进入世界奇迹之列。豪华的门厅中最壮观的特征是电梯门,上面饰有黄铜和莲花主题的镶木细工(带有木质基座的装饰性镶嵌物)图案。图坦卡门国王(King Tutankhamen)坟墓于1922年出土,引发一波热衷古代和异国文化的潮流,克莱斯勒大厦的设计就是在这一波崇尚埃及文化的热潮时期完成的。除了莲花装饰外,公众厅室展示出多种古埃及图案,暗示这座大厦与古代法老的大金字塔不无相似之处。门厅天花板上的绘画记录了大厦建造的非凡历程,好像这座为克莱斯勒公司所立的纪念碑已有等同于大金字塔的历史定位。

克莱斯勒和凡艾伦一心想让这座大厦成为纽约最高的建筑物,但在接近完工时他们无法确定它是否能保持这一殊荣。一座在曼哈顿下城迅速崛起的办公大楼已经高达840英尺,其建筑师是凡艾伦以前的合伙人,他为了与克莱斯勒大厦竞争,额外增加一个60英尺的钢帽,将大楼推向新高。为了不被超越,凡艾伦要求工人们秘密组装了一个27吨重的钢质塔尖,到最后一刻才进行吊装,其壮丽的景观令整个纽约惊叹不已。如此一来,克莱斯勒大厦不仅超过了华尔街竞争对手的高度,而且超越了巴黎的埃菲尔铁塔(Eiffel Tower)。如后来的演变所示,那项来之不易的荣耀在同一年就被迫让给了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它比克莱斯勒大厦高出202英尺。

威廉•凡艾伦在完成他的这件最著名的作品后名誉受损。克莱斯勒指控他收取承包商的贿赂,因此他一直未能得到全部的项目酬金。“大萧条”对建筑业的影响使他的处境雪上加霜。时至今日,由于关于他的作品并无重要的研究,他在建筑史上几乎无人知晓。在他去世时,《纽约时报》甚至没有发表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