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画卷风景篇名作赏析之五:《秋景 — 生命之河》

美国历史画卷Picturing America)是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2002年启动的我们人民We the People)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加强对美国历史和建国原则的研究及理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该图片集把美国一些最重要的美术作品带进全国各地的教室,帮助学生们通过一些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来了解美国历史和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展现这个国家所经历的艰辛与辉煌。我们将在每周五为世界各地的中文读者献上这套历史名作赏析,希望借此为有意探究美国历史的读者开启一个独特的窗口。 

图片介绍:路易斯‧蒂芙尼(Louis Comfort Tiffany,1848-1933),《秋景 — 生命之河》,1923-1924,蒂芙尼艺术工作室(1902-1938)。加铅七彩玻璃窗,11 x 8.6英尺(335.3 x 259.1公分)。大都会美术馆,罗伯特‧德佛瑞斯特(Robert W. de Forest)捐赠,1925(25.173)。照片版权,1997,大都会美术馆。

图片赏析:纽约市蒂芙尼珠宝店创始人的儿子路易斯·蒂芙尼对父亲的事业不感兴趣。相反,他到巴黎接受绘画训练,返回纽约后决定将他的才能投入装饰艺术中。他说:“我认为,与图画相比,它(装饰艺术)有更多的东西。”到了1890年代,蒂芙尼开始探索彩绘玻璃这种自中世纪以来大致没有变化的媒介。19世纪末,彩绘玻璃有了一次复活的机会,因为美国城市在逐渐繁荣的过程中,大量地兴建教堂。后来,彩绘玻璃逐渐进入世俗领域,主题也由圣经故事转换成自然和林地。这些发亮的窗子像风景画一样,为都市住宅引入自然的美感。其密集的图案还有一个好处,可以挡住视线,不至于像普通窗子那样显露肮脏凌乱的街道和弄堂。

《秋景》是房地产大亨劳伦‧托尔(Loren Delbert Towle)为他在波士顿的哥特复兴式宅第所委制。这扇窗是用来照亮一个华丽的楼梯平台,通过展现一幅隐入远方的风景图画,为窄小的楼梯口创造了空间延伸的幻觉。但是,即使用在住宅里,彩绘玻璃也从未完全失去原有的宗教寓意。蒂芙尼将窗子分隔成三部分,并做成柳叶形状,使人想起中世纪的大教堂。与美国风景画传统一致的是,《秋景 — 生命之河》的主题也能引发宗教的诠释。一般而言,蒂芙尼只把这种传统的构图——即从岩石上层层下落的山泉构成一个小瀑布,注入近景中平静的水池——用于教堂和陵墓中的窗子;在这件作品中,季节的变化凸显了生命经过跌宕起伏接近尾声的象征意义,太阳在晚秋下午的天空中西沉。果然,这面彩绘玻璃窗成为一种纪念碑,因为这位波士顿客户在窗子安装之前就与世长辞。《秋景》后来卖给大都会美术馆,不再是少数权贵专有的私宅装饰,而变成供大众欣赏的艺术品。

蒂芙尼的宏大理想是用玻璃创造油画或水彩画的效果,同时放弃釉彩装饰。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发明了新的生产及运用彩绘玻璃的技术,最终达成光靠颜料无法达成的多种视觉和触觉效果。《秋景》是他的后期作品之一,蒂芙尼几乎用上了十八般武艺:用杂色斑点玻璃做出傍晚的天空;用五彩玻璃片(将彩绘玻璃薄片嵌入表面)做出多彩的秋叶;用大理石化玻璃做出大块岩石;用波纹玻璃做出前景中的水池。为加深颜色并提高远山的深度,蒂芙尼运用“贴片” (plating)工艺,在窗子背面加贴了数层玻璃。但他自己应该知道,作品的效果全靠穿透窗子的自然光线的强度,如此风景才会随着时辰与季节的推移不断展现神奇的变化。

作为一幅类似精心制作的油画的艺术品,《秋景》实现了将艺术引入日常生活的美学运动的使命。与他的同代人、经常被视作该运动在美国的代表人物的詹姆斯‧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一样,蒂芙尼关注的是房间的整体装饰效果,把其中的各种装饰编织成一个统一协调的图案。他发明了无数种把艺术运用于生活的方法,借以设计从书籍到家具的各类物品;但是他说,不管使用哪一种媒介,他的主要目的始终是“追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