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画卷风景篇名作赏析之六:油画《美国风景》

“美国历史画卷”(Picturing America)是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2002年启动的“我们人民”(We the People)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加强对美国历史和建国原则的研究及理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该图片集把美国一些最重要的美术作品带进全国各地的教室,帮助学生们通过一些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来了解美国历史和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展现这个国家所经历的艰辛与辉煌。我们将在每周五为世界各地的中文读者献上这套历史名作赏析,希望借此为有意探究美国历史的读者开启一个独特的窗口。

图片介绍:查尔斯‧席勒(1883-1965),《美国风景》,1930年。帆布油画,24 x 31英寸(61 x 78.8公分)。现代美术馆,纽约。阿比‧洛克菲勒(Abby Aldrich Rockefeller)捐赠(166.1934)。数码图像版权,现代美术博物馆/SCALA授权/艺术资源公司(Art Resource),纽约。

图片赏析:在查尔斯•席勒(Charles Sheeler, 1883-1965)构图质朴的《美国风景》中,唯一的人迹是一个疾步穿越铁轨的渺小人物。他出现在两列货车之间的等距离中点上,一只手臂向前伸展,好像凝固在动作的瞬间,恰似一幅特写。在画面中故意插入这位不知名的人物显然只是为了给观者提供参照比例,以显示出工厂的巨大——相形之下甚至火车都显得很小——以至所有的生命都无地容身。席勒创造了“精准主义”(precisionism)这个名词来描述一种剥离感情的看待现代世界的方式。精准主义艺术受到现代工业技术的影响,运用轮廓明确、大致为几何图形的构图,经常反映被工业革命改变的景观。

《美国风景》与我们开了个玩笑。初见这个标题,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幅有山有树甚至有农舍和庄稼的宁静景象,就像托马斯‧科尔(Thomas Cole)或阿尔伯特‧比兹塔特(Albert Bierstadt)的作品。然而,席勒让我们看到的是工厂﹑塔状料仓和烟囱。作品表达了这样一种看法:以工业化为动力的人类文化已取代曾主导美国风景画的大自然的力量。画面中的自然界只剩下天空,但甚至天空也无法逃避工业化的影响:从烟囱冒出的烟与云混合在一起,因此云也似乎成为工业化的产物。与很多传统的美国风景画一样,这幅画中也有一大片水,但这里的水却在一条运河中,那是控制它流动的人造水道。

席勒是一名职业摄影师。1927年,他花了六周的时间为福特汽车公司在其位于底特律以西的巨大汽车厂拍照。该公司聘请席勒拍照的目的是要彰显福特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红河(River Rouge,亦译“胭脂河”)旁的工厂是机械效率的奇迹,里面有数英里长的运河﹑传送带和铁轨,把轧钢厂﹑炼铁厂﹑玻璃厂和闻名遐迩的福特装配线连接在一起。亨利‧福特(Henry Ford)自己发明了“大规模生产”(mass production)这个术语,来描述他的一项创新,即让移动生产线上的工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这种由传送带驱动的作业流程带来了工人的异化,却也有助于资本主义的平民化,让更广大的民众有能力购买工业品。福特宣称:“产业经营者只有一个原则,就是用最低成本来生产最优质的产品”。对二十一世纪的观众来说,《美国风景》似乎是对机器时代的控诉,但对席勒的同代人来说,它可能是一曲美国创新能力的凯歌。

席勒的《美国风景》取材自他的一张红河照片的背景。为了反映剥离了人的情感的机械时代,他抹去了画笔留下的所有痕迹,也不让人看出这是一幅由一名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家手绘的作品。用这种方法,席勒缩小了自己的存在,使自己如同凝固在铁轨上的那个看不到面部的人物一般,丧失了一切个人特征。在完成福特公司委托的项目之后,席勒宣称工厂已成为“宗教表达的替代品”。寂静的画面透露出一股传统上与宗教礼拜场所相关的敬畏气氛,与美国风景画中令人敬畏的自然景观也不无相似之处。但具有神性的自然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工业化及冰冷无情的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