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少数族裔企业系列之五:《亚裔报》的十七年

《亚裔报》发行人陈继曾先生(Jianan摄)
《亚裔报》发行人陈继增先生(Jianan摄)

1993年1月15日,一份以亚裔居民为读者的英文小报《亚裔报》(Asian Fortune)出现在弗吉尼亚州汉普顿路地区的东方风味餐馆、超市和教堂摆放免费出版物的摊位上。17年后我在《亚裔报》发行人陈继增先生的办公室问他为什么报纸英文和中文名不一致,他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创办这份报纸目的是在亚裔居民和主流社会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并不专注财经。更重要的是,无名小报草创,名字带着Fortune,那些讲究吉利的东方餐馆老板不大会随手把“财富”和“运气”扔掉。

从创办时的每期三五千份,到现在最高发行量接近四万份,从当初在只有两三万亚裔居民的偏远角落发行,到现在800个投放点遍布亚裔人口几十万的大华府地区,《亚裔报》成为全美屈指可数的少数族裔英文报纸。自从2009年1月旧金山地区的《亚裔周刊》(AsianWeek)停止发行印刷版之后,《亚裔报》几乎成了唯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亚裔英文报纸。

陈先生在回忆起创业的艰辛时刻和成功事例时,不时激动地提高了声调。1992年底的一天,陈先生拿着手绘的海报,沿着风雨交加的弗吉尼亚海滩市海边大道一家一家地敲门拜访商户,给他们介绍自己的办报方针:向处于边缘状态的亚裔介绍当地社会,给主流社会一个机会接触需求旺盛的亚裔群体。在“21世纪房贷公司”那里,经理十分赞赏他的想法说:“这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他当即开出了《亚裔报》得到的第一份广告收入支票。这时报纸还只存在于陈先生脑子里。

在创刊之前,陈先生也曾经向一些当地亚裔人士求教。一位韩裔告诉他:我们韩国人从来不看英文报纸。华人朋友也对此表示怀疑:谁会有工夫去看英文的东西。结果,第一期发行之后不久,一位华人女士从威廉斯堡打来电话,不但要求订阅,而且还建议陈先生将发行范围扩大到她们那里。

1994年2月,《亚裔报》搬到大华府地区出版。财富榜上知名的房屋建商Toll Brothers地区副总在县图书馆看到《亚裔报》,抱着一试的想法,在陈先生那里做了半版广告。过后有12个客户拿着报纸找上门来看房,结果成交了两套别墅。从此,《亚裔报》在大华府地区的商界建立了声誉,广告客户纷至沓来,经济上站稳了脚跟。
陈先生说,在商界你是上游供应商的客户,是他们的上帝,而你的销售对象是你的客户,他们是你的上帝。但是做报纸的,读者和广告客户两头都是你的上帝。让读者满意,发行量上升,各方面的商业和服务业才会来做广告。

为了让亚裔喜欢读这张报纸,陈先生延揽了许多亚裔和美国政商各界人士,作为报纸的特约或自由撰稿人,报道亚裔特别关心的话题,例如二战期间的慰安妇索赔,亚洲人常见的乙肝传染和防治,为亚裔白血病患者寻找骨髓移植捐赠,移民事务,以及社区动态等。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负责邀请国际演讲人的副总裁彼得•希克曼(Peter Hickman),在《亚裔报》做了十余年有关美国亚裔和国际事务的专栏。陈先生自己则将主要精力投入公关,建立各方面的联系,采访和亚裔有关的重大活动,扩大《亚裔报》的影响。

2008年总统大选,《亚裔报》对选情持续跟踪报道,推动亚裔参与这一历史性事件。对奥巴马当选为西方发达国家第一位具有黑人血统的总统,陈先生深有感慨。他说:少数族裔在美国越来越受到关注,奥巴马的当选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他还说:“十多年前像丹•拉瑟这样大牌的电视主持人在谈到美国的少数族裔事务时,提到的还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现在西语和亚裔已经是一个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题了。”陈先生对《亚裔报》在这方面所作的贡献颇有一点自豪。

《亚裔报》和陈先生历年所获奖励(Jianan摄)
《亚裔报》和陈先生历年所获奖励(Jianan摄)

《亚裔报》的十七年见证了少数族裔在美国的发展,自己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1998年,《亚裔报》获得了商务部少数族裔企业发展局颁发的“少数族裔媒体基石奖”(Minority Media Cornerstone Award), 2000年陈先生获得美国小企业署“年度记者”称号。近年来则获得了包括2008年由马里兰州州长颁奖的“年度杰出记者奖”等多个奖项。

陈先生最后对我说,刚到美国来的时候,连美元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都不清楚,也从来没有过借贷的经验。后来,发现只要你合法地做自己的事业,尽管你是少数族裔的新移民,也没有人来找你的麻烦。他就是这样,靠自己的努力,发现了这么一个“利基”(Niche,意指介于行业之间的边缘地带)事业的机会,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之下,在美国亚裔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自己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