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离首都华盛顿大约三个小时左右车程的小城纽波特纽斯(Newport News) 有一座类似法国巴黎凯旋门式的建筑,这座建筑是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建的,上面写着一句十分感人的铭语“亲情问候凯旋将士,含泪缅怀长眠英烈”(Greetings with love to those who return a triumph with tears to those who sleep)。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7月爆发,1918年11月结束。美国在1917年宣布参战,到大战结束,约有470万人参军,数十万美军官兵伤亡。一战的爆发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版图: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沙俄帝国、奥斯曼帝国均告结束;苏维埃政权在俄国的建立,开启东西方两大阵营长期对抗的历史;国际联盟的成立为各国通过协商解决国际纠纷提供舞台,为此后联合国的成立奠定基础;中国爆发的五四民主运动也与一战直接有关。

来到美国这么多年,很少看到有关一战的纪念活动或建筑。在首都华盛顿,国家级的著名战争纪念建筑有越战纪念墙、韩战纪念群雕和二战纪念园等,这些建筑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参观,很少有人知道靠近波多马克河地处偏僻的地方有一座华盛顿特区的一战纪念亭。我想也许一战的发生离我们太远了,人们对此失去了兴趣。但最近有关美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去世的消息,则再次引起传媒及公众的关注。
弗兰克•巴克尔斯(Frank Buckles) 于2月27日辞世,享年110岁。巴克尔斯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见证了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变迁,他的去世,标志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终结。参议员洛克菲勒(Jay Rockefeller)称巴克尔斯为“直言不讳了不起的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代人的见证。” 参议员曼钦(Joe Manchin)则称赞巴克尔斯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巴克尔斯1901年2月1日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才13岁,到美军参战时,他也不过16岁,根本不到参军的年龄。但巴克尔斯一心一意要参军,三番两次到征兵站去应征,先后被海军陆战队、海军等拒绝,但他不死心,又去报名参加陆军,他自称已经18岁,最后被录取。
巴克尔斯在一战时被派到英国、法国服役,主要是驾驶救护车及军车。在法国服役期间,他曾有机会接触欧洲美军总司令约翰•潘兴(John J. Pershing) 上将,不过,巴克尔斯并没有机会参加战斗。巴克尔斯晚年提到这一经历时,曾笑说虽然他没有 直接参战,但难道可以说他没有作出贡献吗?一战结束后,1920年巴克尔斯退役回到美国,先是回到位于俄克拉何马的家,后来迁居到加拿大,再搬到纽约。他曾在银行和广告界工作,以后又转行到航运业,船上的航海生活很适合他,他随船满世界跑。1941年在菲律宾时,太平洋战争爆发,巴克尔斯被日本人俘虏,在集中营中度过了三年多的时间。

二战结束后,巴克尔斯回到美国,移居旧金山,他于1946年在那里结婚。五十年代中期退休,在西弗吉尼亚州查尔斯镇购买了330英亩的农场,养了一群牛。此后一直住在那里。他的妻子在1999年去世,女儿搬回到农场照顾他。巴克尔斯去世前精神一直不错,也没有病症,去世前一天还在屋子前的回廊下晒了三个小时的太阳。
晚年的巴克尔斯经常接受传媒的采访,也去各地旅行。当有人问巴克尔斯作为一战的最后幸存者有何感想时,巴克尔斯直截了当地说:“我知道总会有人成为最后的幸存者,那个人现在就是我。”2007年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谈到长寿原因时,他说“我从不着急”,又说“对未来抱有希望”。2008年巴克尔斯107岁时访问华盛顿,布什总统在白宫会见了他,他也造访了一战纪念亭。巴克尔斯深感一战在美国公众中的记忆越来越淡,呼吁建造全国性的一战纪念建筑。
据悉除了巴克尔斯外,目前世界上只有两位已知的一战老兵仍然健在,一位是生活在英国的弗洛伦斯•格林女士(Florence Green),一位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克劳德•邱斯(Claude Choules),他们两人今年也是 110岁高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