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本世纪初网络股疯狂的那几年,“当日交易” (Day Trading)曾风行一时,所谓当日交易,指的是投资者在同一天多次买入卖出股票,大部分时间是买卖相同的股票。从事当日交易的人,被称为“当日交易者” (Day Trader)。当日交易者大部分为个人投资者(当然,华尔街的机构专业交易员都是当日交易者),或者说是股市投机客,因为他们不是真正的投资者,对公司的基本面以及长期发展前景没有兴趣,只注重短期消息对公司股价的影响,寻求从股价的短期波动中快速获利。当日交易虽然合法,但被视为投机行为,受到不少讽刺批评,当日交易者似乎也成了一个不太光彩的名词,我也曾在那几年做过当日交易,有一阵我下班很早或上班很迟,有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可以从事股票交易,有一年光是买卖股票的交易费就近万元,每天至少买卖股票几次,有时高达二三十次,对于我这个小本投资者来说,每天盈亏几千元是家常便饭。到了年底报税的时候,几乎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计算股票买卖交易盈亏。
随着网络股泡沫的破裂,疯狂一时的当日交易也逐渐退潮。不过,这几年另一个不大为行业外人士所知的“高频交易” (High-frequency trading)逐渐大行其道。所谓高频交易,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大型计算机快速押注买卖股票、期货等。具体来说,高频交易主要倚靠股价在一、两秒内的微小变动,然后迅速进行大批量交易,交易速度有时需用零点几秒来计算,极度频繁的交易和很小的股价变化是高频交易得以赚钱的途径。由于速度奇快,人力完全无法胜任,所以只能依靠大型计算机以及预先设定的电脑程序来承担重任。过去大型投资机构为了控制风险,也会设定各种电脑程序进行自动交易,这种交易一般是在股价或股市突然剧烈波动时,为了把损失控制在一定程度而强行平仓(卖掉手中持有的证券)。这几年计算机运算速度越来越快,许多投资机构以及对冲基金都花巨资建立高频交易系统,同时到一流高校招聘最优秀的人才。美国的数学、电脑以及物理博士,除了密集集中在加州的硅谷外,大量的人在华尔街谋生。中国大陆来美留学获得数学以及物理博士学位的人,不少从事与证券交易有关的工作,光我认识的就有两人,一个在波士顿的债券咨询机构工作,一个在华尔街上班。

高频交易在股市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据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Chicago Federal Reserve)的估计,目前由高频交易买卖的股票量至少占股市交易总量的40%, 甚至可能高达70%。上个季度纽约证交所、纳斯达克市场和美国证券交易所的日均成交量约为71亿股,比2000年的日均成交量39亿股增加了82%。在这大量增加的交易额中,高频交易“功不可没”。高频交易与当日交易一样虽然不违法,但投资机构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稳赚不赔的投机交易,与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大亨有何区别?难怪在金融海啸爆发后,有不少国会议员指责证券机构的投机行为比赌场大亨还不如。
许多从事高频交易的大型证券机构,往往也同时帮助客户理财,他们一边对客户宣扬“买入-持有”的长期投资理念,一边却在一分钟内买卖成千上万的股票,从道德上来说,他们的行为比那些个体户的当日交易者更无良。
过去这些年,高频交易这个词很少出现在媒体上,公众也不知道有这种类型的投资行为。不过,美国股市在今年5月6日那一天发生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闪电崩盘” (flash crash),道琼斯30工业指数在五分钟之内暴跌600多点,有些股票从几十元跌到几分钱,在不到二十分钟内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引起舆论大哗,高频交易才被曝光,很多人怀疑此次崩盘与高频交易有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在最近公布的调查报告中,虽然没有指出高频交易是导致闪电崩盘的罪魁祸首,但明确指出电子交易期货合约(electronically traded futures contract)的交易推动了闪电崩盘。目前要找出高频交易与此次崩盘的关系看来很难,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经表示,为了防止将来类似崩盘的出现,将会制定新规则来规范以高频交易为主的证券交易市场的交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