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生活在蒙郡的华裔

早期华裔修筑横贯东西大铁路 (Joseph Becker)
早期华裔修筑横贯东西大铁路 (Joseph Becker)

我迁居到大华盛顿地区时,住在华盛顿西北边马里兰州的蒙哥马利郡(Montgomery County)。以郡的规模来说,蒙郡在美国不仅是一个大郡,而且还是全美最富裕的郡之一,居民近百万。成年居民中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全美最高;2008年的家庭中间收入值为91440元,全美排名第八。每个家庭的平均人口是2.66人。其中约13.4%的人为亚裔,也就是说,亚裔人口在10万以上。

亚裔中华裔的比例不小,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今年的人口普查将得到最新的资料),但从餐馆与超市的数目看,就可知道华裔人数很多。整个蒙郡的中国餐馆少说有上百家、较具规模的中式超市也有五六家,加上韩式超市的话就更多了。买中国食品,吃中餐十分方便,这几年,蒙郡华人越来越多,面向华裔的中文学校也多了起来,以希望中文学校为例,该校一个校区的学生加上家长,每到周末上课时就有上千人。华人社团也数不胜数,同乡会、校友会、专业联合会、读书会、清谈会五花八门。更令我诧异的是,以音乐会友的各类票友性质的华人表演团体也不少,每到节日,各团体纷纷涂脂抹粉登台献艺,大大丰富了大华埠地区华人的业余生活。生活在此的华人,虽然谈不上乐不思蜀,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却是肯定的。

有一天我上班坐公交车时,看到一张与2010年人口普查有关的广告,上面写着蒙郡最早华裔李阿力的中文名字,引起我的好奇心,于是记下广告上的电话号码,到了办公室就将电话打到蒙郡历史协会 (Montgomery County Historical Society),才知道了下面这段有关蒙郡最早华裔移民的历史。

蒙郡历史协会根据每隔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资料,发现最早居住在蒙郡的华人出现在1900年的人口普查中,在此之前,没有华裔居民的任何记载。在1900年的人口普查中,蒙郡出现了四位华裔。他们是:

李吉姆,男,1852年生,47岁,1883年移民美国,单身,中国出生,在盖瑟斯堡 (Gaithersburg)从事洗衣工作。

钟基,男,1878年生,22岁,1890年移民美国,单身,中国出生,在肯辛顿(Kensington )从事洗衣工作。

何查尔斯,男,1864年生,35岁,1877年移民美国,单身, 中国出生,在洛克维尔(Rockville)从事洗衣工作。

梅陶,男,1873年生,26岁,1895年移民美国,已婚,是何查尔斯的房客,也从事洗衣业。

到了1910年的人口调查,居住在蒙郡的华裔只有三位,名字是李阿力、黄友、傅查理,都在洗衣店工作。到了 1930年人口普查时,蒙郡的华人依然只有几位,但其中有在塔科马帕克学院 (Takoma Park College)上学的学生。

从早期的人口普查记载中可以看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居住在蒙郡的华人不到五人,而且都是男性,除了一人已婚外,全部都是单身,从事的都是洗衣房的工作。当时的蒙郡与现在大不一样,只是首都华盛顿郊外的乡村地区,商业、文化都很贫乏。二战以前,从中国来美国的移民本来就很少,所以住在蒙郡这个乡下地方的人就更少了。为何这些住在蒙郡的中国人都是靠洗衣为生,他们之间有没有亲属或乡里关系则是一个谜。不过,透过这些珍贵的历史记载,可以使我们了解前辈们移民美国的艰辛:单身、孤独,缺少社交活动,可以想象出他们的苦闷与思乡之情。以李吉姆来说,他30岁移民美国,在美国生活了17年,到了47岁还是单身,从事的是洗衣工作。再以何查尔斯为例,他13岁就移民美国,在美国生活了22年,到了35岁依然是单身。究其原因,不外是华人女性少,加上种族歧视,可见当时华人男性在美国要结婚成家是多么的难。

百年沧桑,世事巨变,看了这些早期华人移民的记载,对照今日华人移民在美国的成功与受到的尊重,不禁对前辈们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肃然起敬。

蒙郡历史协会是由居住在蒙郡的居民自发组成的社团组织,其宗旨是鼓励居住在蒙郡的民众提供各类有关蒙郡的历史资料:书面的如信件、家书、著作、图画、相片;实物的如建筑、家具、服装等,以期勾画出蒙郡的完整历史原貌。协会采用付费会员制,年费从35元至250元不等。同时鼓励义务工作者参与历史遗迹遗物、文字的整理保护工作。

在美国,类似蒙郡历史协会这样的平民组织遍布各地,他们在地方史研究、记载及历史遗迹维护方面所起的作用,可能比正规的历史学家还要重要。历史是由英雄创造的,也是由平民创造的,但是英雄得到了历史学家太多的关注,平民往往被遗忘,由平民来记载平民的历史,可以补历史学家之不足。

相关博文:

美国智库关注”海龟”

2010年人口普查

文化熔炉与文化宽容

相关网站:

蒙郡介绍

蒙郡历史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