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小时候玩的东西不多,不像现在的孩子,不仅有各式玩具,还有不同种类的电子游戏机以及电脑等。记得小时候除了斗蟋蟀外,最有趣的大概就是放风筝了。那时做的风筝简单实用,用几张牛皮纸,再用竹竿削成竹签,或者干脆用筷子,将牛皮纸固定到竹签及筷子上,连上比较结实的线团,就是一个风筝了。我们家住在五楼,有一个长长的开放式走廊,遇到天气好,风向又顺的时候,在走廊上将风筝放起来,看着它越飞越高,连楼下人行道上的人都仰头观望,那种得意的心情现在回想起来都很过瘾。如果正好有漂亮的女同学从楼下经过,就有意大声吆喝,吸引女生注意,那就更开心了。那时正是文革期间,大人们受苦受难,而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不懂,学校课少,就觉得快活,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啊。
随着年龄的增长,世故人情的增多,几乎已经将风筝这个少时玩伴完全忘到脑后去了。前些天有个同事提到华盛顿有风筝节,世界各地都有人来参加,撩起我对少年往事的回忆,决定前去看看。
上个周六春光明媚,鲜嫩的阳光一大早就透过窗户闯入室内,看着蓝天白云飞鸟,听着维瓦尔蒂”四季”组曲中的春季,心情大好。驱车赶去华盛顿市内,还没到达林肯纪念碑前的大草坪,就看到五颜六色、各种形状的风筝高低飞舞,布满天空,十分壮观。由于正赶上华盛顿地区樱花开放的日子,从全国各地来的游客大大增加,路上熙熙攘攘,车来人往,很是热闹。从林肯纪念堂到国会山之间连绵数英里的大草坪上,有合家围坐看风筝比赛的、有溜狗的、有健身慢跑的、有骑车的、有踢球的、有懒洋洋躺在草地上看书晒太阳的,也有打太极拳的。五花八门,各得其乐。
今年的风筝节,是史密森协会(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与航天航空博物(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主办的第44届年度风筝节(44th Annual Kite Festival)。风筝节过去在春季举行,由于华盛顿地区的樱花也是在这一时期盛开,所以从1995年开始,风筝节就成为著名的樱花节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揭开樱花节的序幕。
风筝节一般在华盛顿纪念碑前的草地上举行,参加风筝节比赛的,既有专业的风筝大师,也有业余风筝爱好者。风筝节上还有各种制作风筝的表演及展览,基本精神是大众参与,娱乐为主,比赛为辅。当然,能够在不同类型的比赛中得奖,自然是值得高兴的。今年的比赛,规定业余参加者必须让风筝飞行百英尺,至少飞一分钟,有个孩子与大人放飞的风筝,花样很好看,但不知何故,就是飞不高,总在几十英尺的高度磨蹭,急得小孩与家长团团转。而飞得高的风筝,则让放飞人兴高采烈。
我看到各种造型不一的风筝,大大小小,争奇斗艳,大开眼界。以前印象中的风筝,就是那么几个花样,也不大,但现在的风筝,不仅形状各异,体形也很大,个别的,用巨大来形容都不过分。
中国是风筝大国,玩的人多,群众基础好,据说还是风筝的起源地,”木鸢”是传说中风筝的鼻祖,不过学术界对风筝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从先秦到五代前后相差千年,尚无定论。潍坊的风筝节十分有名。近几年每年都有从中国来的人参加华盛顿风筝节。前两年从中国来的孙杰华在风筝节上放飞他自己制作的巨龙风筝,不但赢得比赛的奖项,而且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他制作的巨龙风筝长约60米,有80多节,已被航天航空博物馆收藏,今年因故没有前来。从现场看,观摩风筝节的华人不多,自己带风筝来参加的更少,使人略感遗憾。
《美国参考》相关报道:风筝比赛是美中友好系列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