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至少600万名犹太人遭到纳粹(Nazis)的杀戮之前,还没有专指大规模残杀民众的种族灭绝(genocide)这个词。

“种族灭绝”一词是在1944年由美国一位名叫拉斐尔·莱姆金(Raphael Lemkin)的波兰难民提出的,当时纳粹的暴行已登峰造极。(除犹太人外,还有大约500万名吉普赛人、同性恋者、残疾人和战犯等也惨遭纳粹杀害。)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萨曼莎•鲍尔(Samantha Power)说,莱姆金“几乎单枪匹马地促成了1948年《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公约》(Genocide Convention)的起草和批准,这是联合国最早的一项人权公约”。
联合国大会(U.N. General Assembly)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International Holocaust Remembrance Day),纪念1945年苏联军队解放奥斯威辛-比克瑙(Auschwitz-Birkenau)集中营的日子。[请见专题英文网页]
在种族大屠杀期间发生过许多恐怖悲惨的事情,但也有过种种善举。作家罗伯特·沙特洛夫(Robert Satloff)记录了在北非地区的犹太人得到周围阿拉伯人的帮助,躲过纳粹的迫害的事例。[请见英文报道]

美国驻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大使丹尼尔·贝尔(Daniel Baer)指出:“仇恨并非遗传基因所致,没有人生下来就不能容忍别人。”他以拉萨纳·巴蒂利(Lassana Bathily)为例说明沙特洛夫笔下的那种善举现在也有,这位法国穆斯林在2015年1月9日巴黎的一家犹太洁食(kosher)超市遭受恐怖主义袭击时帮助顾客躲藏起来。[请见贝尔的英文讲话全文]
巴蒂利事后表示:“是犹太人、基督徒还是穆斯林,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同舟共济。”他认为自己不是什么英雄。他说:“这没什么。这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