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因特网遍布世界的今天,网络天地可谓无远弗届。但在半个世纪前,因特网还未诞生,人们很难想象网络世界的景象。1969年,洛杉矶(Los Angeles)的一台电脑向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门乐公园(Menlo Park)的另一台电脑发送了两封邮件,从此开启了通往网络世界的大门,社交媒体、新闻网站和“上网”这样的词汇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

因特网由一位名叫鲍勃∙泰勒(Bob Taylor)的人首先创立。当时他在华盛顿(Washington)美国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的高等研究工程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工作。他的办公室有三台电脑终端机,每一台都分别与该署设在马萨诸萨州(Massachusetts)、洛杉矶和门乐公园的不同工程项目相互连接。

Person standing in a room with old computer equipment (© Fred Prouser/Reuters)
通过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高等研究工程署网络发送第一个邮件的房间。 (© Fred Prouser/Reuters)

由于无法使用某一个终端机与所有的三个工程进行联络,同时这三个工程也无法作为一个整体交流信息,泰勒感到有些沮丧。

泰勒找到的解决方案是,建立高等研究工程署网络(ARPANET),在1969年的一个晚上成功地完成了传输行动。当时,查利∙克莱恩(Charley Kline)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向门乐公园斯坦福研究所(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的比尔∙杜瓦尔(Bill Duvall)发送带有两个字母的信件“lo”。这封信原来应该有5个字母“login”(登录),但电脑在发送前两个字母后出现荡机,一小时内一切恢复正常。这实际上就是第一个电脑网络。

Handwritten note (© Fred Prouser/Reuters)
当年记录第一封通过高等研究工程署网络发送邮件的日志。这个网络后来发展成因特网。 (© Fred Prouser/Reuters)

这个发明创造经过逐渐演变,发展成今天连接手提电脑、移动设备、电视、健身记录等设备的因特网。因特网成为全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改变了人们进行通讯、经营企业和读取新闻的方式。

华盛顿专事竞选筹款和言论自由案件的律师丹∙巴克尔(Dan Backer)说,“人人都看电视,但是从接受信息到传递信息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因特网使之成为现实。现在每一个人基本上都是一个媒介实体,每一个人都能向公众传达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这是一个强有力的民主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