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亚裔或混血亚裔人口为2,324万人,其中华裔(不包括台湾裔)血统的有517万,是亚裔当中的最大族群。其他超过百万人口的,依次为印度裔(461万)、菲律宾裔(421万)、越南裔(218万)、韩裔(191万)和日裔(148万)。华人也是最早大批移民美国的亚裔族群,从淘金热到修筑横贯大陆铁路,从排华法案受尽排挤到反法西斯战争踊跃参军,然后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华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在美国这个大熔炉当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本文就来介绍一下美国华裔的音乐。
华人远渡重洋,成群来到美国始于19世纪中期的淘金热。一直到20世纪中期,他们大多来自广东沿海的农村,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带。除了粤剧之外,在他们当中最为流行的就是带有浓郁叙事风格的台山木鱼歌。木鱼属中国古代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大类乐器当中的木类,但仅流行于底层民间。据传木鱼源于寺庙僧侣,以游鱼无眠乃刻木为鱼,击之而歌,警悟众生,因之未如祝、敔等木类乐器进入宫廷荣登大雅之堂。
台山及附近的农人远渡重洋,将木鱼及木鱼歌也一并带到了美国。他们在辛勤劳作之余,也会敲起木鱼,叙说生活的艰辛和思乡之情。随着时代的变迁,美国华人的木鱼歌已近绝迹,但是直到上个世纪中期甚至更晚,湖广一带农村和民间,木鱼和木鱼歌仍然有踪迹可寻。

1979年,台山县锦被村农民伍尚炽(Ng Sheung-Chi)依亲移民美国,先到香港,后来到纽约与女儿一家团聚。当时他已经69岁,人称伍伯。伍伯在家乡种了一辈子的地,也唱了一辈子木鱼歌。虽然几度因为政治原因木鱼歌被视为封建落后而受到压制,但是并未绝迹。伍尚炽曾经短暂在纽约车衣厂打工,后来闲居无事,常常在唐人街、街头和公园里唱歌,为侨居纽约的众多台山同胞带来亲切的乡音。
木鱼歌短的数十句,长的几千句,伍尚炽都是凭记忆演唱。他的曲目包括传统的爱情故事以及讲述被迫离开家园的华人经历的歌曲,还创作了生动地描述了移民个人经历的曲目。1992年,伍尚炽被授予国家艺术基金会的国家遗产奖(National Heritage Fellowship)。
早期华裔美国人的音乐还有凤阳花鼓。虽然它源于安徽,但也是由广东传入美国。1940年代中国北方洪灾,灾民流落广东,在城镇街道上唱歌挣钱生存,所以当年流传于美国华人社区的凤阳花鼓,是用北方话而不是粤语演唱的。
其他华裔美国人的传统音乐还包括粤剧、京剧、昆曲和其他剧种。华人的各种乐器,包括二胡京胡琵琶等也都在美国有一定的市场。20世纪后期,随着中国融入世界,音乐也相伴而来。在美国,虽然不少是西方音乐的中国版,华人传统音乐也有一席之地。

读者如果对美国华裔传统音乐有兴趣,可以通过本文末所附的国会图书馆链接在线聆听。
以下是四张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在美国录制的粤剧唱片录音。剧名和演唱者的名字不为人知:
- Chinese Recording 1902-11-17
- Chinese Recording 1903-08-07 part 2
- Chinese Recording 1903-08-07 part 6
- Chinese Recording 1903-08-10 part 10
还可以链接史密森尼博物馆的网页观看和聆听伍尚炽的木鱼歌(带英文字幕),以及现已辞世的这位传奇老人的更多故事和照片:
https://festival.si.edu/blog/2014/chinese-muyku-music-uncl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