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是中华饮食中的传统食材,相传起源于汉朝,豆腐营养价值高,是素食菜肴的重要原料,有“植物肉”的美誉。豆腐在美国虽然不是主要食材,但其英文“Tofu”以及中餐馆的“麻婆豆腐”却家喻户晓。谈起豆腐安家落户美国的过程,必须提到早期在美国读书的女留学生金韵梅。
我们在不久前的博文《清末在美获医学学位的四名中国女性》中曾提到金韵梅于1885年在纽约女子医学院(Women’s Medical College)获得医学学位,成为第一位在美国获得该学位的中国女性,也是最早接受西式训练成为医护人员的中国女性。与此同时,她也被认为是最早将豆腐介绍给美国人的中国人。
《纽约时报》2018年10月22日发表过一篇文章《金韵梅:将豆腐带到西方的中国医生》,专门介绍金韵梅在将豆腐介绍到美国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纽约时报》的文章写到:“1917年,在中国出生、当时住在纽约的医生金韵梅回到故乡,研究一种几乎不为美国人所知的农作物:大豆。在当时,她已经是有名的营养师了。在接受这次使命之前,她一直告诉妇女俱乐部,豆腐和其他豆制品是肉类的营养替代品,而且前者所耗费的生产资源很少。”
《魔豆——大豆在美国的崛起》(Magic Bean: the Rise of Soy in America)一书作者马修·罗斯(Matthew Roth)表示: “向美国民众大力推广豆腐方面,她(指金韵梅)领先于时代好几十年。”
据史料记载,1904年4月10日金韵梅在一篇题为《中国食品:豆类是中国领跑食材》(Chinese Food Products: Beans a Leading Article of Food in China)的文章中首先提到了大豆食品。此后金韵梅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豆制品的营养价值及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性。
1914年2月6日,金韵梅向美国农业部种植局(Bureau of Plant Industry)赠送了15种中国的种子和植物,这些种子及植物在农业部的SPI编号从37069到37083,其中包括四种大豆种子,每种都有不同的中文名称,这些种子成长后可以分别制作豆腐、豆芽、淀粉以及粉丝等。
1917年金韵梅受农业部派遣到中国研究豆制品的营养价值,这一年的6月10日《纽约时报》周日杂志有一篇重要文章,题为《女性作为政府代理人前往中国研究大豆:金博士将向美国报告母国最有用的食物》(Woman off to China as Government Agent to Study Soy Bean: Dr. Kin Will Make Report for United States on the Most Useful Food of Her Native Land),这篇文章最早提到金韵梅为农业部工作的情况。文章说: “几天前她离开纽约前往东方,为华盛顿农业部收集有关这种不起眼但营养丰富的食物(大豆)的数据……金博士的任命标志着美国政府第一次给予中国人如此多的权威。”

1917年,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对食品的需求十分殷切,农业部对豆制品有兴趣与此有一定的关系,大豆不再仅仅是动物的饲料或绿肥。金韵梅曾多次提到将大豆喂牛、然后从牛奶和牛肉中获得蛋白质的过程中能量损失的比例非常高。金韵梅表示中国人很少直接吃大豆,而是通过复杂的制作过程将其做成豆腐、豆干、腐竹、酱油等。农业部选中金韵梅作为研究豆制品的负责人,就是看重她对豆制品的热衷推广以及受过正规美式医学训练,有科学研究的深厚功底。半年后金韵梅回到美国,向农业部提交了她的研究成果。
沃尔特·施温格(Walter T. Swingle)在《我们的农业受益于亚洲之处》(Our Agricultural Debt to Asia)一书中提到早在1917到1918年,金韵梅在纽约市为农业部建立了一个大豆生产工厂,希望向附近营地训练的士兵提供豆腐以增加不同的营养价值,金韵梅甚至为一群军官提供了一顿完全由大豆做的菜肴。
《纽约时报》认为金韵梅生前虽然没有看到大豆在美国主流社会中流行、她的豆腐倡导活动在美国产生的确切影响很难衡量,但她显然是联邦政府内第一个在亚洲移民社区之外推广这种豆类的人——远在素食汉堡和大豆拿铁成为时尚之前的文化实践。
金韵梅的英文名字是Yamei Kin,有时也写成Chin Ya-mei、Jin Yunmei或Y. May King,因此她的中文名字常被写成金雅妹。除了推广豆腐外,金韵梅还在美国、日本、中国行医。北洋政府期间金韵梅在天津开设北洋女医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官办女子医学院校,学制两年,教授护理和助产知识,是中国西式护理先驱。金韵梅1864年生于宁波,1934年在北京去世,享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