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系列163:爱国之乐洋基歌

美国有许多著名的爱国歌曲,比如国歌“星条旗”(The Star-Spangled Banner) 以及“美丽的亚美利加”(America the Beautiful)、“星条旗永不落”(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共和国战歌”(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上帝保佑美国”(God Bless America)等,而“洋基歌”(Yankee Doodle)则是爱国歌曲中独具特色的一首,充分体现了美国人的幽默感:这首歌最初是英国人用来讽刺北美殖民地土老帽的,想不到后来经过美国人的演绎,在独立战争期间成为家喻户晓、老少喜爱的通俗爱国歌曲。

洋基歌(或称洋基傻小子歌、洋基愣头青歌)的旋律早在16世纪就流行于英国、荷兰、法国、西班牙、匈牙利等欧洲国家,是一首民间小调式的乡村歌曲,随着欧洲移民来到北美殖民地,这首歌也被带到了北美。

纽约克雷洛堡居民组成的洋基行进乐队在退伍军人节演奏(照片:美联社)
纽约克雷洛堡居民组成的洋基行进乐队在退伍军人节演奏(照片:美联社)

在1754年爆发法国-印第安人战争(French and Indian War)之前,洋基歌的唱词没有什么特别含义,然而1775年一位住在纽约奥尔巴尼(Albany)附近范伦斯勒老屋(Old Van Rensselaer House)的英军军医理查德·沙克伯格(Richard Shuckburgh)利用洋基歌的旋律写下了讽刺北美殖民地民众的歌词,沙克伯格在歌词中描写了一个不敢打仗的殖民地胆小鬼,歌词大意是:

以法莲弟兄卖掉了牛并拿了钱,然后他去加拿大为民族而战,但是当以法莲回家时证明他是懦夫,他不敢在那里与法国人作战因为害怕被消灭掉(Brother Ephraim sold his cow and bought him a commission, and then he went to Canada to fight for the nation. But when Ephraim he came home he proved an arrant coward, he wouldn’t fight the Frenchmen there for fear of being devoured)。

一名穿着殖民时期服装的人在费城独立钟博物馆边吹奏洋基歌(照片:美联社)
一名穿着殖民时期服装的人在费城独立钟博物馆边吹奏洋基歌(照片:美联社)

这首歌很快成为英军挖苦、嘲笑北美民兵的歌曲,其歌词也一再添加改写,出现许多不同的版本。比如现在流行的歌词是这样写的:

洋基傻小子来到小镇
骑在小马上;
帽子上插着一根羽毛
将其称为通心粉。

Yankee Doodle came to town
Riding on a pony;
Stuck a feather in his cap
And called it macaroni.

在这个版本的歌词中,英国人嘲笑北美殖民地的人没文化、格调低、不会打扮,只会拙劣模仿当时英国上流社会流行的意大利通心粉式发型,在头上插上一根羽毛就以为很时髦了,而且还滑稽地骑着小马而不是高头大马。

据说英国军医就是坐在这口井边写下讽刺美国人的洋基歌歌词的(照片:美联社)
据说英国军医就是坐在这口井边写下讽刺美国人的洋基歌歌词的(照片:美联社)

对于英国人的嘲讽,美国人发挥了无穷的幽默感,将洋基歌拿来为己所用,你们英国人看不起我们,以为我们土、我们傻,其实这恰恰是我们的优点,我们质朴、纯真、不拘小节、率性自然。在独立战争期间,出现了英军、大陆军各自唱着洋基歌向对方进攻的场景;美国人还在捕获英军时,特别演奏洋基歌来反讽英国人,洋基歌就这样慢慢演变成美国最著名的爱国歌曲之一。进行曲之王苏萨(John Philip Sousa)很喜欢运用洋基歌的曲调,在他所写的“美国第一”(America First)进行曲中,就用洋基歌来做副旋律。

洋基歌在美国家喻户晓,肯尼迪总统曾买过一匹小马送给女儿卡罗琳·肯尼迪(Caroline Bouvier Kennedy),取的名字就是通心粉(Macaroni)。1942好莱坞以百老汇巨星乔治·M·科汉(George M. Cohan)为题材拍摄的歌舞剧《胜利之歌》(Yankee Doodle Dandy)贯穿了洋基歌的旋律,这部电影拿到了1943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原创音乐奖以及最佳音响效果奖三项大奖。

洋基歌除了在美国广为人知外,全球也有不少人熟悉该歌曲的旋律。负责向全球各国听众广播的美国之音长期以来就是用的洋基歌旋律作为播出开始曲,使得这首歌为更多外国人所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