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系列186:约翰·奥德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优美的歌词与伤感的旋律,李叔同(弘一法师)让《送别》成为华语歌曲的经典,也让自己的名字与《送别》紧紧联系在一起。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此曲的原作者却是美国人约翰·奥德威(John P. Ordway)。奥德威在南北战争前创作了《梦见了家与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后来成为内战期间颇受欢迎的歌曲,不过与其他流传下来的许多内战老歌不同的是,《梦见了家与母亲》却逐渐被美国人遗忘,现在几乎没有什么人还知道有这么一首歌。

1868年《梦见家与母亲》歌曲封面(作者:公有领域)
1868年《梦见家与母亲》歌曲封面(作者:公有领域)

1824 年 8 月 1 日奥德威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塞勒姆 (Salem),20来岁就与父亲在波士顿开设了一家音乐商店,为了推广生意,奥德威还从事音乐出版与作曲,1845 年左右他组织了自己的剧团,1852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奥德威大厅”在波士顿开张,他的剧团就以此为基地演出,成为当地文化生活的热点,奥德威也借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自己的出版业务。后来的一些知名乐队指挥、作曲家派崔克•吉尔摩(Patrick Gilmore)、詹姆斯·皮尔庞特(James L. Pierpont)等都曾为奥德威工作过。吉尔摩创作的《约翰行军回家》(When Johnny comes marching home)不仅在当时大受欢迎,而且流传至今,成为军歌中的经典,吉尔摩也因此成名;而皮尔庞特则因为一首《铃儿响叮当》(Jingle Bells)更是让他赢得世界声誉,《铃儿响叮当》也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歌曲之一。

奥德威在从事音乐创作与出版事业时,还考入哈佛医学院就读,1859年毕业后成为一名医生,南北战争期间自愿加入北军,在马萨诸塞州第 6 民兵团服役。内战结束后奥德威选择从政,于1868年当选马萨诸塞州众议员,任职期间他推动禁止学校体罚的立案。奥德威于1880年4月27日去世,享年55岁。

约翰·奥德威(肖像作者:不详)
约翰·奥德威(肖像作者:不详)

由于历史记载不多,《梦见了家与母亲》这首歌的具体创作时间与创作背景已经很难考证,历史学者估计创作于1851年,歌词的第一段写道:

“梦到了家,亲爱的老家。
童年和母亲的家——
当我醒来时常常觉得很甜蜜
我一直梦想着家和妈妈。
家,亲爱的家,童年快乐的家!
当我和姐姐、弟弟一起玩的时候
当我们与母亲翻山越岭游玩时,这是最甜蜜的快乐。”

Dreaming of home, dear old home.
Home of childhood and mother-
Oft when I wake ’tis sweet to find
I’ve been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Home, dear home, childhood’s happy home!
When I played with sister and with brother
‘T was the sweetest joy when we did roam
Over hill and through dale with mother.

《梦见了家与母亲》的曲调优美歌词感人,内战时期引起军人的共鸣,成为风行一时的歌曲,但随着内战的结束,这首歌也渐渐被人忘掉。令人惊奇的是南北战争结束半个世纪后,《梦见了家与母亲》却在东亚火了起来,1904年日本诗人、歌词作者犬童球溪(Kyuukei Inudou,いんどう きゅうけい)利用《梦见了家和母亲》的旋律翻译改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发表后在日本广泛流传,这首歌还被选入明治40年的《中等教育歌唱集》。

《旅愁》在日本的流行,也影响到中国留学生,李叔同于1905年至1910年留学日本,《旅愁》的旋律令他久久难以忘怀。回国后,他于1915年利用《旅愁》的旋律创作了《送别》,在华语乐坛留下了一朵奇葩,也成为美中日文化交流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