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的现代化西医教育,很多人会想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前身博济医学堂,这是中国第一家西医学校,孙中山早年就是博济医学堂的学生,而创办者及首任校长是美国医生、传教士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嘉约翰在广东传教行医近半个世纪,为数万病人动手术、开办了第一家精神病院、出版大量医科教学书,为中国现代医学及医学教育贡献良多,去世后葬在广东。
1824年11月30日嘉约翰出生在俄亥俄州的登坎斯维尔(Duncansville),父亲去世后,嘉约翰移居弗吉尼亚,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学习,后来进入位于费城的杰斐逊医学院(Jefferson Medical College)学习,1847年毕业,毕业后在美国行医6年多,1853年决志到中国宣教,受基督教长老会派遣,于1853年12月乘船离开纽约前往中国,半年后到达香港,1854 年 5 月 15 日到达广州,接手由传教士伯顿(Peter parker)开办的博爱医院(原址在广州十三行,先后改名广州医院及博济医院)担任院长。由于长途旅行、海上颠簸及生活习惯不适应,嘉约翰的新婚妻子一年后去世。
嘉约翰医术高超,又有爱心,待人热诚谦和,深得附近居民信赖,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但不久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医院遭大火焚毁停办,嘉约翰不得不回到美国,他在美国积极筹款募捐,并与马撒·诺伊斯(Martha Noyes)结婚,马撒娘家有许多传教士,兄妹中有开办广州、香港培英、真光中学的那夏礼牧师、那夏理传教士。1859 年嘉约翰携妻子回到广州,在广州城郊增沙街(即今南关)租用店铺重新开业,并取名“博济医局”,1866 年迁至广州仁济大街(孙逸仙纪念医院现址),定名博济医院。
为了培养中国本地医学人才,1866年嘉约翰利用博济医院的实力开办了博济医学堂,学制 3 年,成为中国最早的西医学校,1879年更名为南华医学堂,1886年20岁的孙中山以“逸仙”之名入读南华医学堂,成为嘉约翰的学生。1904年南华医学堂改名华南医学院,1949年后与其他医学院校合并成立中山医学院,后更名中山医科大学,此后与中山大学合并,改名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中山大学档案馆彭建平在《中山大学馆藏近代医学档案情况简介》一文中,根据所藏档案,介绍了博济医学堂的成立及发展。1866 年博济医学堂成立,首届招生 8 名,1868 年有 12 名学生,到1898 年在校学生增加到 37 人。根据《博济医院百年》中的《医学堂学生名录》,至 1913 年共有202 人入读医校。其间编译出版的教学书籍有中文医学出版物 45 种(截至 1935 年)。
嘉约翰在广州行医半个世纪,据记载他为病人施行了48918例手术,医治的病人数十万。1899年嘉约翰卸任博济医院院长,在广州近郊芳村自费购地17英亩,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精神病院。嘉约翰还是中国传教医师协会(The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 of China)的首任会长。
1901年8月10日嘉约翰去世,享年77岁,他的大半生在中国度过,对中国的现代医学及教育贡献巨大。去世后葬在广州近郊的教会公墓,成千上万当地民众参加了送葬仪式,他被誉为“柳叶刀传福音”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