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是有着优雅书法和细腻的烫金图绘的《古兰经》(Qur’an)书页。目前,有60多部装饰精致的手书《古兰经》正在华盛顿展出——它们是阿拉伯世界、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等地最珍贵的《古兰经》文本,现在构成这个回顾伊斯兰世界艺术发展史展的重要内容。

这个叫做“《古兰经》艺术:土耳其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珍藏展”(The Art of the Qur’an: Treasures from the Museum of Turkish and Islamic Arts)的展览设在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阿瑟·M·赛克勒(Arthur M.Sackler)博物馆,截止时间为2017年2月20日。参观人可以从这里看到《古兰经》如何从口头流传形式演变为书面文本而后又激发创新的历程。
策展人马苏默·法哈德(Massumeh Farhad)说,一旦《古兰经》有了书面形式,抄写人便“开始标出114个章节,最初是用简单的装饰记号。后来绘画人开始采用烫金标题和标记,标示每一节的完结。许多《古兰经》也被划分为多达30章段,以便穆斯林可以在一个月内通读整个文本。
法哈德说,展出的手抄《古兰经》版本涵盖近1000年的历史——从8世纪的大马士革(Damascus)到17世纪伊斯坦布尔(Istanbul),“这让参观者可以观察到伊斯兰世界极其多样的书法风格和装饰语格式。它们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发展起来,并且随着经文文本以及艺术家和书法家的流动,传到其他中心。”


后来渐渐出现了作为虔敬和政治权力象征的装饰精美的《古兰经》。
为奥斯曼(Ottoman)统治者创造的经文版本成为贵重珍品,被作为在确立政治或军事结盟时赠予的礼物。《古兰经》也被捐赠给圣坛或清真寺,彰显提升捐赠人的声誉和名位。王族女性向图书馆和学校捐赠《古兰经》,以此象征致力于当代宗教和社会生活。
赛克勒的展览介绍了一些手抄经本展品的来历,它们大部分是由伊斯坦布尔的土耳其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Turkish and Islamic Arts)借展,还有一部分来自史密森尼弗利尔和赛克勒博物馆(Smithsonian’s Freer and Sackler galleries)的永久收藏。
法哈德说,“尽管每一本《古兰经》的文本内容一样,但艺术家精湛的技艺把它变成了独特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