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国,每年的5月是亚太裔传统纪念月,今年纪念活动之一是参观弗里尔美术馆,由美术馆资深导赏员引导大家参观馆藏珍品,讲解东西方艺术交流的历史和趣闻。
西方艺术从古典到现代,尤其是从文艺复兴时期以降,大师辈出,佳作连连。而在艺术史渊源更早的东方,却有不少人食洋不化,盲目顶礼膜拜西方的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艺术形式。殊不知在西方艺术界,与东方的交流始终不断,在影响冲击东方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孜孜不倦地汲取来自东方的养料。
丝绸之路将亚洲艺术,包括中国的陶瓷和丝绸,印度和波斯的织品和雕塑传到欧洲,欧洲的探险家和传教士,则更多是通过海路将西方的艺术特别是宗教建筑和绘画雕塑等带到南亚和远东。
西方绘画方法和材料传入东亚,为当地人所接受和传承,并与本土绘画结合,首推日本。早在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日本的所谓“基督教世纪”,欧洲耶稣会士就把圣经故事的绘画与雕塑带进日本。战国时代丰臣秀吉手下的著名武将小西行长一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曾经得到过葡萄牙女王凯瑟琳赠送的圣母与圣子绘画。1583年,在那不勒斯接受过绘画训练的意大利耶稣会教士乔瓦尼·尼科洛(Giovanni Niccolo)来到日本,在长崎传教,而且建立圣路加学院,教授青年日本信徒学习西方的油画、壁画和雕塑。研究东方现代美术史与美术批评的权威迈克尔·苏利文(Michael Sullivan)在他的经典著作《东西方美术的交流》(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一书中认为,当利玛窦在1601年再次前往并常驻北京时,向明神宗赠送的礼品当中,就有乔瓦尼在日本期间所绘制的油画救世主耶稣。

与东方人接受西方艺术的方式不同,欧洲艺术家更看重的是东方的美学思想。西方艺术家们,特别是前印象派大师如马奈和惠斯勒,以及后来的德加、塞尚、高更和梵高等,都通过日本的画家及其作品,将起源于中国国画的“写意”融会到他们的创作之中。可以说,从19世纪末期至今西方现代艺术之滥觞,其中东方的人文和艺术思想居功厥伟。
弗里尔美术馆的金主和主要藏品的捐赠人是一百年前美国著名的铁路车辆制造商人查尔斯·朗·弗里尔(Charles Lang Freer)。弗里尔中年之后从经营企业转向艺术品收藏,他受美国出生的著名画家惠斯勒影响甚大,因此对东方艺术情有独钟。弗里尔为鉴赏与收藏曾多次前往亚洲,晚年则执意将其上万件藏品捐赠给史密森学会,人家却不赏脸,让他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规方式,最终说服华府政界与史密森学会会长,从而建立了史密森学会的第一个艺术博物馆。
弗里尔美术馆收藏有大量亚洲绘画、雕塑、漆器等艺术珍品,涵盖中亚、南亚、东南亚和东亚等所有地区。除了名闻遐迩、原来是英国船运巨头的雷兰(F. R. Leyland)为了陈列中国青花瓷请惠斯勒(J. M. Whistler)设计、建造和绘制的餐厅孔雀厅之外,导赏员重点向我们介绍了对东西方美术交流的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日本绘画和惠斯勒的作品,文末的照片就是我所拍摄的几件馆藏展品。读者还可以登录弗里尔美术馆的网站浏览更多的艺术品。下面的链接是弗里尔美术馆网站以及本博客介绍孔雀厅和其他藏品的文章:
http://asia.si.edu/
美国历史画卷艺术篇名作赏析之八:孔雀厅
弗利尔及赛克勒美术馆亚洲收藏品一瞥


